您现在的位置: 微素材 >> 家居生活 >> 育儿知识 >> 素材正文

刚出生的孩子由谁带?

作者:admin    素材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13

点击上面的蓝色字 即可免费订阅!

微信名 (微信号:请填写您的微信号)

近日念头一动,在搜索栏敲入“孩子该由谁来带”几个字。信息时代的数据收集实在强大,页面上立刻显示“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58,900,000个”……

  依次浏览下去,结果发现,网页搜索,绝大多数题目之下,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上网求助的母亲,而他们得到的热心回答,大多数都是提倡“老人带”并且还有大量内容讲老人带的种种好处。

  在第一页的搜索中,仅见来自百度文库的署名“黄峥”的文档,指出0-1岁的婴儿需由母亲自己带,以及2013年12月05日北京青年报电子版署名“非比”的文章,指出了老人带孩子的潜在风险。这样的意见声音如此弱小,以至于我面对面前的屏幕,开始有些不安感。

  当下坚持自己带孩子的母亲如此之少,部分原因,和母亲自己还没有建立足够的自主、自信,仍然生活在自己父母的管控之中有关,另一部分,则可能受到母亲们的职业、工作状态的影响。

  但无论外界影响因素有多少,母亲本人的意愿和勇气,始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从养育技术的层面上讲,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很轻易地找到许多有养育经验的,甚至是专业的养育人,那么,为什么一定还要由母亲而不是别人来保持这种养育与依恋的关系?

  至少,自古人们就知道,而现在又重新开始对此有所了解:母婴之间的依恋关系,可以影响到一个人自幼,直到成年的心理发展。任何外来的干扰,都有可能导致依恋关系难以正常构建。

  我们可以从常识、经验中了解,一个婴儿,从出生,到三个月前后,逐渐表现出对特定养育者的亲近。三个月时,婴儿开始挑选最亲近的人,通常是母亲。只有在母亲身旁,才能入睡。我已经看到过太多这样的家庭,婴儿满三个月龄了,孩子入睡前找的人,不是母亲,而是祖母或外祖母,或者保姆。母亲被排除在最近的亲密关系之外。这个时候,我就知道,这个家庭中,母婴之间的相互依恋,出现了问题。

  还有一种现象。常常在门诊,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我的宝宝什么样的表现是饿了?或者是,我怎样才能知道他(她)究竟是吃饱了没有?这个问题如果是在新生儿刚刚出生的时候被提出来,应该属于很正常的情况。但遗憾的是,儿保门诊中,这样的问题可能会出现在孩子两个月、三个月甚至四个月大的时候,并且,常常是由母亲问出来的。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可以感受到,母亲处于非常担忧和焦虑的心情状态中,母亲无法感受到婴儿的信息;我还知道,母婴之间,最基本的亲密感和依恋关系,已经受到破坏。

  母子之间的依恋是怎样的?当母婴之间能够持续地、亲密无间相处时,最初的生疏与不适会在短短两三天中得到磨合,从而迅速消失。这种依恋,是彼此之间的全身心感应与依赖。这种关系难以以言辞来表达,完全是生物性的相通。婴儿的需要,母亲会自动感应到,不仅是通过五官感应,而是在母亲的身体里产生反应。母乳的产生与婴儿的需要自动匹配,睡眠的节奏自动地吻合。母亲能够辨识婴儿的细微变化,同时从中获得自身的身心愉悦。可敬的英国儿科医生和精神分析大师温尼科特,曾经这样形容:母亲会“对婴儿上瘾”。

  但是,要知道,这种依恋的形成和保持,要从出生伊始,就持续保持到至少三四个月之后,实际上,一直保持到孩子开始走路,能够自己吃饭的时候,才是适合的。出生后的婴儿发展变化非常快,在生后半年之内,哪怕是母婴之间短暂地分离一两周,重逢时都会发现,彼此陌生了,当初那个母亲熟悉的婴儿已经消失,而当前婴儿的实际能力已经大大地变化,并且在一两周中,婴儿对其他的养育者开始形成一些适应,而这种适应,与母亲原本的风格可能是有矛盾的。

  是什么原因导致母婴之间无法建立依恋关系,或者依恋关系受损?如果母亲不是由于环境或生理的不可抗力,不得不与婴儿分离的话,那么我可以说,这种情形的出现,基本上都与家庭中老一代人,过度地,甚至是严重过度地介入了育儿事物,插足了母婴关系。

  这种现象的发生,一定存在孩子父母一方的因素,和老人一方的因素。各种意愿与力量,导致了最终的结果。

  父母一方,如果自身不够成熟,和上一代之间没有达到充分的分离,还没有建立独立与自主的生活意识,那么,新生儿出生之后,可能会很自然地被交到老人手中。

  家庭中的老人一方,似乎很常见的现象是,急切地期盼着孙辈的到来,并且,热切地期望参与到育儿过程中。一旦孩子到了面前,他们几乎会忘记,忘记这是孙子,他们可能会无意识地把这幼小的孩子当自己的子女来养,并且不断与孩子的亲生父母竞争权利。这似乎是这个时代的通病。至少在我本人的童年印象中,我的父母、祖父母那两代人,很少像这样的。

  分娩后的母亲会听到来自周围的各种关心与批评。

  “生了孩子需要休息,把宝宝交给我吧”——这是关心。(我想抱)

  “小婴儿需要安全感,要经常哄”——这里面,既有关心,又有批评。(交给我,我来帮你哄)。

  “你的奶营养不够吧,最好加奶粉”——这是批评。(让我来喂)

  “你给孩子穿得太少了”,这是批评。(你得照我说的做)。

  “你是年轻人,没有经验”这是批评(我才有资格)

  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妈妈们会怎么做呢?

  常常就在母亲的不由自主之中,母婴之间的依恋与亲密,被切割分配,被削弱,甚至被剥夺。

  我曾经许多次,给出一个同样的建议。那是对孩子的母亲说过的一句话:“关于育儿问题,家庭中发生的一切是非之争,都不重要。一切观点,正确与否,都不重要。在本质上,这些是非之争,都是权利,和权力之争。”

  听了这句话之后,母亲们通常能明白一点什么。母婴之间的关系,原本是一种天然的权利,不容他人破坏的。

  对祖母、外祖母们,我有时候会这样说:“妈妈的权利、权威,需要全家人共同来维护。”

  有些老人,我以为他们真的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害臊。

  正常的伦理,取决于正常的结构秩序。家庭也好,公司机构也好,都要有基本的秩序。而家庭中的关系序列,是不能逾越的。失去了早期亲子依恋关系的母亲,可能在此后的许多年中,都会在无意识中,为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权利,在痛苦中争斗。而孩子,也难以在正常的家庭结构中成长。

  我希望,老人们能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通过对后代亲子关系的剥削来获取所谓“老有所乐”。

  我希望,每一对父母,都能足够成熟,有爱,有担当。

  我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稳定、安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希望这个社会,能够把自出生,到一岁以前的孩子,还给妈妈。

  现在世界上已经有很多国家,给予生育后的母亲以充足的育儿时间,并且还以财政的形式给予补助。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支付这样的成本,对于下一代人的整体身心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