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买不到的富足。
作者:lei 素材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12
点击上面蓝色字↑↑↑即可免费订阅!
您的公众号名称 (微信号:设置您的微信号)
作为父母也会有困惑的时候,究竟遇到哪种违纪行为才需要采取维护纪律的行动?究竟哪种情况需要被惩罚?这些问题个别来说都很重要,但很少有父母有精力天天盯着孩子是否有品行不端的行为。
对父母和子女来说,比较容易的方式是,父母订出一套清楚、坚定和公正的家规让孩子遵守,如此可避免关于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的争论。同时也让父母在执行纪律时更得心应手。
各种研究发现,父母能否坚定地掌控与孩子能否照顾自己、学业是否成功、情绪是否健全发展,以及是否更快乐是有关联的。这或许是因为能维持坚定掌控的父母,行使家长权威时比较不会引起冲突,也更能厘清并且保持亲子间该有的分寸。由于孩童及青少年很容易受到影响,常常搞不清楚状况就会做出决定,因此清晰分明的角色、期望和后果,对孩子是很有帮助的。 当父母把他们的期望阐释得很清楚,并且明确界定不听话的后果时,青少年就会比较能够遵守父母订下的规矩。 坚定的管控需要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建立,如果你跟孩子说:“因为你昨天骑脚踏车很不小心,今天罚你不准和朋友一起去骑脚踏车。”你必须说到做到,危言耸听百害而无一益。 关注孩子的父母都会注意并持续追踪孩子的行踪,了解他们在哪、在做什么。“知道你的孩子在哪里吗”一语道尽监督的真髓。 监督对从童年到青春期的孩子具有保护的功能,父母不下千百次地问孩子:“你去哪儿?”“跟谁在一起?”“他们的父母在不在家?”“你什么时候回来?”等问题,就算孩子表现得再烦躁、再故作姿态,我们还是得不厌其烦地询问和监督孩子,但这么做确实有助于与孩子维持健康的亲情交流,并能确保他们的安全。缺乏适当的监督,孩子很容易做出糟糕的决定,也很容易成为别人觊觎的猎物。 有个家庭里,一名11岁大的孩子准备冲出家门去和朋友碰面,但她妈妈提醒她忘了整理床铺,于是她神情愉快地转身回房,铺好床,再出门。另外一个家庭里的孩子也遇到同样的要求,但她回瞪妈妈一个冷冰冰的眼神,长叹一口气后回到房间,随意地把床罩往床上一丢就出门了。在第三个家庭里,则看到一个愤怒的孩子在门边站了好一会儿,然后抛下一句:“你开什么玩笑!”就冲出门去了。 第一个孩子懂得约束自己,第二个孩子的约束感差强人意,第三个孩子则完全缺乏约束力。约束不只是看孩子是否守规矩,约束是让“孩子相信大人有能力订立坚定的规矩,即使有异议也能够摆平它以达到目的”。 我喜欢运用约束这个观念,是因为那与被告知你应该有哪些规矩毫无关系,事实上,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规矩,重要的是要帮助父母了解,除非他们有力量贯彻执行他们订下的规矩,不然他们的家可能会陷入混乱,孩子更有可能出现脱序行为。 弹性是健康亲子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也是为什么父母能够也应该容忍孩子偶尔的犯错,但弹性并非意味着完全抛开责任。在良好的亲子关系里,弹性是一种沟通的形式。 比如:也许父母明确规定考试前几天,孩子就要开始准备功课,因此当孩子跟你说:“我知道这次考试我考砸了。可是这几晚我很不舒服,根本没办法专心念书。所以能不能放过我?” 愿意放孩子一马的老妈,知道儿子是因为身体不舒服而“违反”规定,她所展现的就是弹性。妈妈的弹性传达给孩子的信息是,她对儿子健康和诚实的关心程度远胜于考试成绩。 在这个例子里,妈妈“死守”着考前要复习的规定并没有必要,反而会收到相反的效果,也可能伤害到她和孩子间的温馨感情。 当然,对于无论是为了学业、家务或其他责任,老是借口一大堆、不遵守协议的孩子,我们就必须坚守原则。但就算态度再坚决,我们还是可以传达我们的亲情和关切,用不同方式,包括倾听孩子的心声,帮助孩子找出更有效的方式来控制他们的行为,并为他们下次做得更好奠定基础。 当你与孩子关系不佳,或者子女一再违规时,才想要施行纪律尤其困难。有些父母会跟我抱怨,有关纪律要更清楚和更坚定的建议“根本没有用”,这样的抱怨说起来也有其道理。要建立纪律,首要的是,亲子关系得建立在接纳和信赖上,没有这些作基础,妄图将坚定的纪律强加在已经习惯当家做主的孩子身上,当然会招致叛逆和脱序的反效果。 很多研究都指出,即使孩子早年未受到良好的教养,也能利用不同的管教方式来纠正其部分缺点。换句话说,什么时候开始都不嫌晚。然而,并非所有纪律的设立都是同等有效。有些所谓的纪律是变相的暴力侵犯、适度管教或漠不关心;而管教有方的纪律设定,则可以掌控孩子的行为,或是借由心理上的控制来维护纪律。 掌控对父母和青少年而言,都是很关键的议题。父母如何行使掌控权,无论是“ 掌控”还是“掌握情况”,对孩子的发展以及亲子关系的品质来说都很重要。 掌控的运用和误用的课题一直备受学术界的青睐,研究人员目前已经把父母的掌控区分为两大类——行为的掌控和心理的掌控,并且发现,孩子的调适与家中盛行哪种形式的掌控息息相关。 •行为的掌控包括树立权威、提出适合年龄的要求、设定界限以及监督孩子的行为。 •心理的掌控有两种特征:它会侵入孩子的心理世界,并通过唤起罪恶感、羞愧和焦虑的情绪,试图操控孩子的思想和感觉。 不过,令人惊讶的是,行为的掌控对孩子和青少年的发展有正面的效应,而心理的掌控则显示会产生负面的效果。运用行为掌控的父母是“掌握情况”,心理掌控会让孩子感觉被“掌控”和受到侵扰,心理掌控的标志是对孩子情绪和心理上的需求毫无反应。 行为掌控(“数学测验考得这么差,除非你把成绩提上来,否则不准看电视。你需要帮忙吗?”)和心理掌控(“你再继续这样游手好闲下去,这辈子最多就只能去煎汉堡了。”)之间有天壤之别。 每个父母对心理掌控的威力都心知肚明,它通常是我们最后的管教绝招,使用它的时候我们已经焦虑到分不清楚到底是孩子还是我们自己的需求。当我们过度强调自己的需求时,很有可能坠入心理掌控的伤人领域,“你怎能这样对待我?”“我都已经为你做了这么多。”这样的话很容易脱口而出。 我们能否好好教养子女,最关键的因素与我们自己内心是否拥有足够的感觉有关——是否具备足够的爱心、足够的支持、足够的资源,我们是否有这些感觉能力让我们将独一无二的心肝宝贝抚养长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