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微素材 >> 家居生活 >> 育儿知识 >> 素材正文

怎样才能不在孩子面前发脾气

作者:admin    素材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1/6

点击上面的蓝色字 即可免费订阅!

微信名 (微信号:请填写您的微信号)

摘要:
发脾气真的有效吗,孩子会就此改正吗,会养成早起早睡的习惯吗,会不乱放东西吗,会马上读书学习吗,会立刻变得懂事吗?

  很多家长会在养育孩子的时候发脾气,有时候是因为孩子犯错,有时候是因为孩子拖拉,有时候是因为孩子犯浑,有时候是因为孩子太黏人,有时候是因为孩子不睡觉,有时候是因为孩子起床,有时候是孩子不爱学习,有时候是孩子打碎东西……

  总之,孩子的很多行为都会瞬间点爆家长的心头之火,不发泄出来真的是憋的不行。


  发脾气真的有效吗,孩子会就此改正吗,会养成早起早睡的习惯吗,会不乱放东西吗,会马上读书学习吗,会立刻变得懂事吗……

  其实,发脾气是无效并且损伤亲子关系的。


  很多家长应该知道,家庭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前提,没有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就没有家庭教育的基础。那么,发脾气肯定是危害家庭关系的行为,是不好的。


  我们都听过风和太阳的故事。风和太阳比赛谁能把路人的衣服脱下来。风呼呼地吹,猛烈地吹,结果路人把身上的衣服裹得很紧了。太阳笑眯眯地出来,用温热的阳光照耀,路人觉得很热,很快,就把衣服脱下来了。

  我们都要意识到,内心的改变,才是真正的改变。要改变内心,就像风和太阳比赛如何脱掉一个人衣服。呼呼的北风只能让人把内心的衣服裹得更紧。发脾气其实是关紧内心大门的方法。


发脾气的两个恶性循环


  一是形成恶劣的亲子沟通模式。

  我们经常看见,孩子越顽劣,家长脾气越大;家长越是气急败坏孩子越难管;父母发脾气升级的同时,孩子的坏行为也在升级。

  家庭管教经常陷入奇怪的惯性,比如,朝孩子怒吼一通之后,发现孩子的坏行为并没有改变,于是家长就会想,既然怒吼不行,下次就打一顿,打十下不行,那就打二十下。家长常常以为是自己的「力度」不够,其实是方向反了。

  所有的奉行「孩子就是要打一顿才记得住」的家长,请你们有好奇心以及实验精神一些,来试试「给孩子犯错自我修改的机会」的方法,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宽容,多一些信任,多给孩子一些时间。

  看着孩子犯了错误而不马上纠正、教训,其实是非常考验家长的心理承受能力的。但是,也请相信,孩子有自我纠错的能力,甚至,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自我纠错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尊重孩子享受这个过程的权利。

  有了这种心态的调整,自然也就减少了发脾气的源头。很多好脾气的父母,他们的小孩常常乖得不需要动一个手指头,说一句重话。


  第二个恶性循环是远期的。

  原生家庭的相处模式很可能会带到孩子成人之后的家庭中去,恶劣相处模式变成了「代代相传」。所以,有些家族总是对孩子温言暖语,孩子也悄声细语知书达礼;有些家族则总是怒火万丈,每个人都气鼓鼓地充满负能量。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是孩子第一个学习对象。孩子都不喜欢被训斥、打骂,但却没有选择的权利。所以他尽管感觉很受伤,但往往自己成年后也会深深相信「孩子不打不成器」,很可能会把这种恶劣的亲子沟通模式,从原生家庭,带到自己的新家庭,形成了「家族传统」。

  发脾气打骂不但无效,而且会伤害亲子关系。很多人到了成年、为人父母了,老不愿跟自己的父母相处,一打电话就吵架,其实根源是在童年时代的创伤。而且,很多父母在打骂完孩子之后非常内疚和难受--其实打骂和之后内疚耗的精气神,比其他耐心的方法更剧烈。

  父母永远不把发脾气打骂作为管教孩子的选择。因为只有这样,你的心才会打开,你的注意力自然就会转向寻找真正解决的方法。

  当你要跟孩子发脾气的时候,马上提醒自己一下:发脾气永远不解决问题的,是无效的,影响亲子关系的。你的怒火会降低一半。


调整情绪:夫妻互为心理医生


  如果是家长在家庭之外有情绪了,怎么能不带给孩子呢?

  最好的方法是夫妻互为「心理医生」。其实,要给爱人当心理医生特别简单,那就是耐心地倾听,在听的过程当中肯定对方的情绪(请注意,不是肯定行为)。比如,当爱人讲他们老板如何「坏」的时候,你不必跟着下评判,说老板实在太坏了,更不能煽风点火,说「那咱们辞职吧」,也不要忙着去献计献策,只需要肯定对方的情绪:「你一定气坏了!你太生气了!」只需要重复对方的感受即可以让他的情绪得到宣泄。

  你会看见你的爱人在吐槽的过程中慢慢平静下来,甚至自己已经理清思路,找到了解决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心理学上叫做共情。

  在爱人气得发疯的时候,只需要给他一个结实的拥抱,并且耐心倾听以及肯定他的情绪,就可以给他带来前所未有的「被理解」之感,你的爱人会永远珍惜你这位「知己」。

  同样的,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父母的第一件事情决不是讲道理,而是倾听和肯定情绪,当孩子把内心的垃圾倒出来之后,才装得进你的教诲!


怎样调整自己的情绪


  经常发脾气的朋友,如果你耐心地发会儿呆,回忆一下你每次发脾气的过程,你会发现,每次发脾气的「程序」几乎是一样的。

  当你的内心风平浪静的时候,就像播放光碟一样,在脑海里面播放你发脾气的整个过程。现在,我们就像我们自己生活的剧组,你就是自己生活的导演,你可以随时按暂停,你可以任意修改剧情,让演员重新按照你的要求重新演绎,剪辑师按照你的心意重新剪辑,重新调节你的情绪,用其他方式代替愤怒……直到你满意为止。

  然后我们再在头脑里面播放这个完美的电影,用心体会你每个环节处理方式--你的话语、你的语气,你的肢体语言……把这些新的行为程序写入你的大脑吧。

  这个播放光碟的方法,其实是一种催眠治疗方法,看上去很像我们做完一个重大项目之后开的总结会。这种催眠治疗方法非常安全,效果也很显著。这种方法也非常适合去改变那些每天都是气鼓鼓的孩子,他们动不动就发脾气,发完脾气之后受到同伴的孤立,自己也非常后悔。


调整情绪的第一个技巧:腹式呼吸


  调整情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又叫横膈膜呼吸,腹是让横膈膜上下移动。由于吸气时横膈膜会下降,把脏器挤到下方,因此肚子会膨胀,而非胸部膨胀。为此,吐气时横膈膜将会比平常上升,因而可以进行深度呼吸,吐出较多易停滞在肺底部的二氧化碳。

  腹式呼吸是瑜伽、心理催眠等经常运用的一种呼吸方法。这是一种万能的情绪调节开关,二十次深呼吸足以把一个满腔怒火的人调到冷静的节奏。

  人一平静下来,很多不经大脑本能就出口的话,现在都有时间经过大脑,经过心灵,然后温柔敦厚地流淌出来了。

  腹式呼吸同时也是一种养生的方法,每天腹式呼吸十五分钟,对健康也极其有益处。

  

  注意的要点如下:

  一、呼吸要深长而缓慢。

  二、用鼻吸气用口呼气。

  三、一呼一吸掌握在十五秒钟左右。即深吸气(鼓起肚子)三到五秒,屏息一秒,然后慢呼气(回缩肚子)三到五秒,屏息一秒。

  美国的催眠协会主席汤普森博士是儿童心理专家,她介绍了引导二岁大小的孩子做腹式呼吸的方法--悠悠球方法。 那就是让孩子平躺,家长和孩子都假想有一个悠悠球在孩子的肚子上方,家长牵着这个悠悠球,孩子的肚子把悠悠球顶起来,又落下来。然后,再假想用剪刀把悠悠球的绳子剪断了,现在,让孩子自己来调整把悠悠球升起后又落下。这个方法是专门给二岁左右,还听不懂腹式呼吸概念的小朋友的。


调整情绪的第二个技巧:积极暂停


  积极暂停是个体心理学的一种方法。那就是当怒火一触即发的时候,从现场离开,到一个自己觉得舒适放松的地方呆一会儿,然后再继续解决问题。

  我在一个心理工作坊里看到了一个有意思的例子。一个同学扮演一位连续三天半夜两三点才回家的丈夫,另外三位同学扮演他的妻子。

  第一位妻子的处理方式是坚决不开门,进行冷战。老师问扮演丈夫的同学,你下次还会晚归吗?「丈夫」回答:还会。

  第二位妻子打开门之后对丈夫大吼大叫竭嘶底里。老师又问丈夫,答案还是:还会晚归。

  第三位妻子跟丈夫说:你连续几天这么晚才回来,我很生气,我去书房里安静一会儿再跟你谈。扮演丈夫的同学说,她这样子,使我意识到我自己的行为对她影响非常大,在她去书房的时候,我也打算好好想想以后应该怎么办。

  第三位妻子使用的方法,正是积极暂停方法,她去的书房,就是积极暂停角。

  

  积极暂停适合所有的人使用。要注意,积极暂停不是一种惩罚,而是一个情绪转换的方法。积极暂停角,可以是书房、可以是卧室,也可以是阳台……家里的任何地方都可以。

  但那个地方最好是一个专用的角落,要布置成自己特别喜欢的样子。最好是雅致温馨,赏心悦目,比如放置一些郁郁葱葱的植物、美丽的花朵,还可以用一些让你身心愉悦的精油。


调整情绪的第三个技巧:发泄与转移


  据说有一些压力山大的公司,会给员工准备一个出气室,里面摆上沙包假人,供员工痛打一顿。一个火山爆发的员工出来时候已经雷雨转晴,变得笑眯眯了。

  绘本《生气汤》里面的妈妈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方法。男孩霍斯一天遇到了好几件让他气愤不已的事情,妈妈煮上了一锅汤,他们朝着汤尖叫、吐舌头,用汤勺乒乒乓乓敲打锅子,然后还喷了一口「火龙气」,然后霍斯笑了,妈妈也笑了。

  霍斯妈妈用的,就是「出气筒」方法。那锅热气腾腾的汤,把霍斯的所有负能量都转移了。妈妈们除了煮一锅生气汤,还可以把收拾一遍家里的垃圾,把生气全部都扔进垃圾袋,然后捆得严严实实的,扔进小区垃圾桶。想象你有那么大袋生气给扔掉了,心情就会立刻舒畅起来。

  还有一种心理调节的方法,就是你躺在床上,想象自己躺在沙滩上,海浪将你的生气通通带走,冲向最深最深的海底去。这样的想象是自我催眠治疗的一种,非常有效。



上一篇:
  • 上一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