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里短
提示:点击上方"您的公众号名称"↑免费订阅本微信推广平台 说到家庭观念,似乎西方人总不如中国人来得那样亲密,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的语言中,有那么多有关亲属的说法,到了英文中则简化多了。《红楼梦》这样的地道中国书,译成英文,里面的“哥哥”、“妹妹”、“婶婶”、“姨妈”、“叔叔”、“舅舅”,读起来总感觉怪怪的。 上大学时,读到某学者关于如何翻译样板戏《沙家浜》中“阿庆嫂”的论述,颇为有趣。
阿庆嫂 据这位论者的看法,不管是“Sister-in-law A Qing”,还是“Sister A Qing”,都不合理,因为实际上,“阿庆嫂”并不是剧中哪位人物的“in-law”,虽然大家都称她为“嫂”;而直呼她“Sister”也不合理,因为这个称呼往往用于宗教女性,即使用于俗世,如《嘉丽妹妹》中的主角sister Carrie, 也要把这个称呼加在名字前,然而阿庆嫂的名字,显然并非阿庆。那位论者最后也没能给一个合适的翻译出来,而只能以“文化差异”或“lost in translation”叹息一声。不过今日想来,阿庆嫂或可译成”Mrs Qing”:把Mrs放在名字前,似乎不甚合乎英语习惯,实则不然。在老翻译家王科一翻译的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小说《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中,主人公Pip的姐姐被称做“乔大嫂”,原文则是“Mrs Joe”——Joe是Pip的姐夫,乡下一个憨厚真诚的铁匠。所以,套用这个翻译,大概是比较合适的。而王科一把本意为“夫人”的“Mrs”翻译作“大嫂”,可谓得“中西文化差异”之精髓。 中国人喜欢大家庭,即使非亲非故,也爱按照家庭中的辈分称呼。自然,在中国做事,很多时候,公理之外,还要讲究个人情,有时候,人情甚至可以大过法律。《论语·子路第十三》记载,“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汉学家Arthur Waley将此段翻译为,“The Duke of Ye addressed Master Kong saying, In my country there was a man called Upright Gong. His father appropriated a sheep, and Gong bore witness against him. Master Kong said, In my country the upright men are of quite another sort. A father will screen his son, and a son his father, which incidentally does involve a sort of Uprightness.” 在孔子眼里,看重父子之情,才是真正的“正直”,而“大义灭亲”,则并不可取。《韩非子·五蠹》中说“儒以文乱法”,显然,孔子的“人情观”让他的思想与“法”颇不相合,而后来“以法治国”的秦始皇反感儒生,自然便有着十足的道理了。 西方文化中,大家庭(extended family)实在不多,不要说,“四世同堂”(four generations under one roof),并不多见,即使父母与子女“两世”,也总要彼此分开单过。比如,莎士比亚笔下的李尔王(King Lear),到老来竟然要把他统治得好端端的一个国家,给三个女儿分了;更为可笑的是,他还要三个女儿竞赛,看谁能说出最爱他的话,便给她最多的土地。两个年长的女儿竞相“倾诉”对父亲的爱,令老父大为欢心,而三女儿,诚实的考狄利娅(Cordelia),却说,“我爱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父亲!您生下我来!把我教养成人!爱惜我,厚待我,我受到您这样的恩德!只有恪尽我的责任!服从您,爱您,敬重您。我的姊姊们要是用她们整个的心来爱您!那么她们为什么要嫁人呢!要是我有一天出嫁了,那接受我的忠诚的誓约的丈夫,将要得到我的一半的爱,我的一半的关心和责任。假如我只爱我的父亲,我一定不会像我的两个姊姊一样再去嫁人的”。(朱生豪译文)(I love your majesty according to my bond; nor more nor less. You have begot me, bred me, lov’d me: I return those duties back as are right fit, obey you, love you, and most honour you. Why have my sisters husbands, if they say they love you all? Haply, when I shall wed, that lord, whose hand must take my plight, shall carry half my love with him, half my care, and duty: sure, I shall never marry like my sisters, to love my father all.)这番实话,当然不可能令老父开心,于是,考狄利娅未能得到任何土地。不过,考狄利娅的思想在理性至上的西方人看来,是极有道理的,而李尔王的想法与做法则只能说明他的老迈昏聩,他最后的悲剧命运,也完全是咎由自取。 考狄利娅 在西方文化中,夫妻之情大于父母与子女之情,是有着深厚根源的。根据《圣经·创世纪》的说法,男人与女人原本是一体,成人后,男人应当离开父母,与妻子一起(女人自然也一样,要与丈夫一起):“Therefore shall a man leave his father and his mother, and shall cleave unto his wife: and they shall be one flesh”。不仅《圣经》中对这一层关系明确写出,神话传说中也颇多此类描述。比如,希腊神话中,著名的魔女美狄亚(Medea),因为爱上了前来求取金羊毛(the golden fleece)的异邦少年伊阿宋(Jason),便毫不犹豫地与家人决裂,甚至杀死自己的兄弟,只为可以稍稍延缓父亲追赶的脚步,以便她与心上人远走高飞。而在多年之后,当伊阿宋背叛她另寻新欢的时候,美狄亚又杀死与伊阿宋生下的一双幼子,以示恩断义绝。 美狄亚的故事,在中国人,至少是古代中国人的眼里,便显得实在大逆不道了,因为,在中国文化中,普遍的看法是,父母之义,当为最大。《左传》中记载,郑国宰相祭仲专权,国君郑伯颇为忧虑,密令祭仲的女婿雍纠设计将他杀死,雍纠将这事与妻子雍姬商量,雍姬便偷偷去问母亲,“父与夫孰亲?”母亲说,“人尽可夫,父一而已。胡可比也?”意思是说,天下的男人都可以选来做丈夫,但是父亲可只有一个啊。于是,雍姬便把雍纠奉命要杀她父亲的事告诉了父亲祭仲,结果祭仲先下手为强,将雍纠给杀了,害得主谋郑伯也不得不逃离都城,临行前,大呼道,“谋及妇人,宜其死也”。在传统智慧中,不但“不可与妇人谋”,便是妇人的性命也并不是何等重要。《三国演义》中便有个刘安,见落难的刘皇叔撞到自己的穷家陋舍,当即“大义凛然”地杀妻宴客,搞得个刘备感激涕零。 同样是刘皇叔,还说过一句“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名言”。“兄弟”之情,在中西方文化中倒是颇为罕见地有着许多一致之处。当年女作家赛珍珠(Pearl S. Buck)把《水浒传》翻译做“All Men Are Brothers”,受到西方读者普遍认可,因为它听起来的确比不知所云的“The Water Margin”或者“Outlaws of the Marsh”响亮、霸气多了。当然,这个名字也被擅于挑错的学者们,如鲁迅,斥为以偏概全,因为显然,至少就梁山而言,并非人人皆兄弟——小喽啰们自然不能与一百零八位头领论兄弟。然而,事实归事实,理想归理想,“四海之内皆兄弟”,把这句话看作是梁山好汉的理想总不算太错。 西方文化中,也颇为重视兄弟情义,虽然所谓“sibling rivalry”(手足相争)的故事在《圣经》中并不少见,但往往总以大团圆结尾。虽然,人类的首对兄弟该隐(Cain)与亚伯(Abel)便兄弟相残,但是如以扫(Esau)与雅各(Jacob),约瑟(Joseph)与众兄弟,虽然历经曲折,最终都还是化干戈为玉帛。在传奇故事中,不管是罗宾汉与他的欢乐英雄们(Robin Hood and his merry men)那样啸聚山林的绿林豪侠,还是亚瑟王与他的圆桌骑士那样征战四方的浪漫骑士,都是兄弟情谊的典范,而“universal brotherhood”更是现代人的理想。 爱德华·诺顿(Edward Norton)曾出演过一部名为《草叶》(Leaves of Grass)的电影,是关于一对性格迥异的双胞胎兄弟的。早出生几分钟的哥哥Bill是著名大学教授,总希望脱离他远在南方小镇的家庭的影响,而弟弟Brady则是个在老家靠培育大麻为生的毒贩,不过除了“生意”之外,他还会花很多时间,去读Bill写的那些关于海德格尔、现象学、解构等等艰深得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文章。为了让Bill回家一聚,Brady竟然派人给哥哥打电话,谎称自己死了。在故乡的小镇,Bill过了一把Brady式的生活,他了解到其实他们兄弟两个并没有那么大的不同。在Bill准备返回他的大都市时,弟弟真的被人开枪打死了,Bill去弟弟的仇家那里想要讨回个公道,却给人从后背射了一箭,从此胸口留下一个大大的疤痕。影片结尾,Bill没有回他的大学,他坐在弟弟家门前的藤椅上,打开一本惠特曼的《草叶集》,天上下起了小雨,像是弟弟在弹着吉他,浅吟低唱。 The Hollies乐队有一首广为传唱的歌,叫《他不重,他是我的兄弟》 He ain't heavy, he's my brother 据说,这歌起源于19世纪时一位苏格兰神父James Wells写给孩子们的书Parables of Jesus,其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姑娘,背着差不多和她同样大小的弟弟,艰难地在路上走着,路人问她,你难道不累吗?小姑娘回答说,不累,他不重,他是我的兄弟。可惜,如今,这句响亮的话,人们大都以为,只有须眉男儿才说得出呢。
|
语文试卷填写完,用这几种方法检…
有人用汉语翻译了首英文诗,全世…
大学生就业必备的求职知识,赶快…
详解多省份高考改革方案 几年后高…
一碗面,害了一个孩子,却惊醒全…
震惊!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
震惊!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
真正的幼儿教育是这样……
有效提高孩子英语学习的十个方法
实习期VS见习期VS试用期!大学生…
对不起,我要去备考了,别再找我…
运动为何能提高学习成绩(请耐心…
你一定想不到,孩子真正喜欢的父…
亲爱的园长,别让你的幼师出现这…
亲爱的,你再这么说英语会被打,…
大学考试挂科,对你将来影响到底…
高中生编神曲调侃老师 学会减压也…
家长的几句冷嘲热讽,说不定就害…
孩子身上的毛病都来源于哪里?看…
幼儿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孩子什么…
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拼爹拼颜值的年代,谁还会相信知…
如何在最后100天提高效率?跟着我…
开学了,班主任打电话说:有些东…
惊醒千万父母!是时候谈谈中国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