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微素材 >> 教育知识 >> 小学课堂 >> 素材正文

去年的树,课堂教学实录与品读 。

作者:admin    素材来源: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6/11

 

 提示点击上方"您的公众号名称"免费订阅本微信推广平台

 

就这样唱给你听

——《去年的树》课堂教学实录与品读

执教:王崧舟品读:林志芳

一、 于平淡中品味天天相伴的美好

师:《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谁愿意读一读?

(屏幕出现: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鸟儿唱。)

生:(朗读)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鸟儿唱。

师:读得真好,谁愿意再来读一读?

生:(朗读)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鸟儿唱。

师:读得真棒!一棵树,一只鸟;一个唱,一个听。多好的朋友,多好的日子,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预备,起——

生:(齐读)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直接入题,干净、简洁。像新美南吉的文字,多一句都不肯,少一句也不行。 “一棵树,一只鸟;一个唱,一个听”,故事就这样淡淡道来,课堂也这样平平展开。】

师:鸟儿给树唱歌,可能会在什么时候?

生:可能会在春天,可能会在秋天。

师:可能会在春天,可能会在秋天,他猜想了季节的不同。

生:可能在树孤单的时候。

师:你注意到了人物心情的不同,可能在树孤单的时候,真好!谁还有不一样的猜想?

生:可能在早上,可能在晚上。

师:也有可能。是的,鸟儿给树唱歌可能在春天,可能在秋天;鸟儿给树唱歌,可能在树孤独的时候,也可能在树高兴的时候;可能在早上也可能在晚上。那么,那么多种可能,你是凭这一段话当中的哪一个词语猜想出来的?

生:我在“天天”这个词语发现的。

师:你的目光真敏锐,没错,就是这个“天天”,一起读——

生:(齐读)天天。

师:再读——

生:(齐读)天天。

师:两个“天天”。我们一起读文章的这个开头,注意读出“天天”的感觉和味道来。

生:(齐读)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鸟儿唱。

师:正是这样的“天天”,给了我们多少美好的想象,带给我们多少美好的画面。(舒缓的背景音乐响起,屏幕依次出现鸟儿在早晨、晚上、春天、秋天等各种背景中站在树上唱歌图片,同时呈现文字: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大家看,当太阳露出笑脸的时候——

生:(朗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当月亮挂上树梢的时候——

生:(朗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当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的时候——

生:(朗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当叶子在秋风中飘落的时候——

生:(朗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迎着风,迎着雨——

生:(朗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走过春,走过夏——

生:(朗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这真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音乐继续,屏幕依次出现鸟儿在夏天、晚上等各种背景中站在树上唱歌的图片,同时呈现文字: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你再听,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优美的歌,树呢?

生: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你再听,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快乐的歌,树呢?

生:听着鸟儿唱。

师: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夏日小情歌,树呢?

生:听着鸟儿唱。

师: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晚安小夜曲,树呢?

生:听着鸟儿唱。

【鸟儿的歌唱由早到晚,树的倾听也由春到秋。前面的引读侧重鸟儿的“唱”,后面侧重大树的“听”。小小的转折,细密的心思。】

师:是的,这是一段多么美好的时光啊!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日又一日,读——

生:(齐读)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多好的日子,多好的朋友,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个开头——

生:(齐读)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孩子们,由这两个“天天”,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鸟儿和树这对好朋友结的时间很长。

师:这是你的体会。

生:他们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师:“形影不离”这个词用得真好!

生:鸟儿和树的友谊地久天长。

师:哎呦——“地久天长”,感情是那样的深——

生:深厚。

师:好的,我把这个词写下来,你们不妨也在文章的开头批注“深厚”两个字。(板书:深厚)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的开头,体会他们那段形影不离十分深厚的感情。预备,起——

生:(齐读)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教师创设情景,通过品味“天天”,把文字读成了画面。此处的课境如此清丽,如此婉转,像夏日的小情歌,像晚安的小夜曲。在清脆叮咚的回环诵读里,学生们自然感受到了树与鸟儿那一唱一听,相伴相守的美好。

就像《阿狸·梦之城堡》里的意境——“和弦很美,声音很轻,就这样把我唱给你听。”】

师:孩子们,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棵怎样的树,出现了一只怎样的鸟儿呢?来,打开作业纸,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你脑海中浮现的树的模样,鸟儿的外貌。(板书:写外貌)写的时候,请你用上“特别”这个词语。

(屏幕出示: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树长得 鸟儿呢,长得 。学生在音乐中想象写话,教师巡视)

【当读出了树与鸟儿真挚的情谊,自然会想知道这是“一棵怎样的树”?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儿”?童话本身没有任何说明,恰好留给孩子们想象。而这“一棵”“一只”中的“一”不仅是数量的指称,“一”还是“唯一”,因此要用“特别”这个词。】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手中的笔。大家都知道,森林里会有千万棵树,森林里也有千万只鸟,是吗?那么,这棵树长什么模样,这只鸟又有怎样的外貌呢?谁来读一读你写的这棵树?

生:树长得特别茂盛,郁郁苍苍的,引人注目。

师:写得多好!先概括地写“特别茂盛”再具体地写怎么茂盛。请你再读一读具体的“怎么茂盛”。

生:郁郁苍苍的,引人注目。

(教师板书:茂盛、郁郁苍苍、引人注目)

【先“概括地写”,再“具体地写”,写法指导清晰明确。】

师:这是树,谁来读一读鸟儿呢?

生:鸟儿呢,长得特别小巧玲珑——

师:(板书:小巧玲珑)“小巧玲珑”这个词用得特别好。

生:(继续)像个小天使。

师:这个比喻真贴切。孩子们,我们看黑板。森林里有千万棵树,然而我们的鸟儿只为这样一棵树唱歌,他长得特别——

生:(齐答)茂盛。

师:郁郁苍苍的,引人注目。

师:森林里有千万只鸟儿,我们的树只喜欢听这只鸟儿为他唱歌,她长得特别——

生:(齐答)小巧玲珑。

师:像个小天使。

师:同学们,借鉴这两位同学的写法,你试着修改一下自己写的树和鸟的外貌,先写“特别怎么样”,然后具体地写“怎么样”。(学生修订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师:好的,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

(学生交流写作练习)

【先写“特别怎么样”,然后具体地写“怎么样”,再次强调语言表达的方法。】

师:孩子们,森林里有千万棵树,而我们的鸟儿只为这一棵树唱歌,他长得特别——

生:茂盛。

师:森林里有千万只鸟,而我们的树只喜欢听这一只鸟儿为他唱歌,她长得特别——

生:小巧玲珑。

师:是的。在千万棵树中遇见这样一棵树,在千万只鸟儿中遇见这样一只鸟儿。这是一段多么深、多么深的缘分哪!当你体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的开头,我想,你的感受又会不同。

生:(齐读)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可是,孩子们,你一定已经发现了,在我们这个故事的开头,并没有写树的模样,是吗?

(教师擦去板书:茂盛、郁郁苍苍、引人注目)

师:在我们这个故事的开头,并没有写鸟的外貌,是吗?

(教师擦去板书:小巧玲珑)

师:如果故事的开头有了树的模样、鸟的外貌的描写,会带给我们什么感觉?

生:美好的感觉。

生:感觉很具体。

师:是啊,仿佛树和鸟就在我们面前了。但是故事既没有写树长什么样,也没有写鸟儿长什么样,(在“写外貌”前,板书“不”,形成“不写外貌”)读了这样的开头,你又有什么感觉?

生:有点疑惑的。

生:有点不清楚的。

生:有点不生动。

师:是的,这样的文字带给我们的感觉,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命名它,就叫平淡。你可以在开头标注“平淡”这个词。(教师板书:平淡)至于平淡还会带给我们什么感觉?你还可以继续往下读这个故事。打开课文,自由地朗读《去年的树》,看看这个故事接着发生了什么,最后的结局又是什么。好,开始。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童话的开头简单素朴,王老师却抓住“天天”一词,创设出了美好的课境。学生们在诵读里感受,在写作中品味,在想象中发现,树与鸟儿和谐共处的画面已如在眼前,教师再提醒孩子们关注文字风格的平淡,如此,想象的丰富与文字的简朴形成落差,也构成了课堂教学第一次张力。

故事为什么写得如此平淡?故事会平淡地写下去吗?老师不动声色,接下来的阅读已悄悄充满期待。】

二、于平淡中品味苦苦寻找的执着

师:好了,读书的声音渐渐息落了。看到你们读得这样投入,老师很感动。读完了这个故事,我想大家一定记忆犹新,在我们这个故事当中一共出现了五个会说话的人物,谁还记得是哪五个?不看书。

生:树、鸟儿、大门、树根、小姑娘。

师:说得真好!没错,在我们这个故事当中出现了这五个会说话的人物,他们都会说话,在故事当中他们都说过话。来,让我们一个一个地找,

【“找出五个会说话的人物”,显然,教师将教学的内容转向了对话。因为五个人物的四次对话,构成了这个童话故事最重要的情节。强调“会说话”,也是在这个万物有灵的童话世界里,小心翼翼地避开了文中始终默默的“灯火”。】

师:先找一找树和鸟儿之间的对话。找到了,谁来读?

生:(朗读)“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师:没错,这是他们之间的对话,我们继续找,找鸟儿和树根之间的对话。

生:(朗读)“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师:是的,这是鸟儿和树根之间的对话。我们再找,鸟儿和大门之间的对话。

生:(朗读)“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树么,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

师:好的,最后是鸟儿和小女孩儿之间的对话。

生:(朗读)“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屏幕出示四次对话)

师:没错,孩子们,你们看五个人物四次对话,构成了我们这个童话故事最重要的内容。这样,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四次对话。好吗?怎么读呢?咱们来分一下角色。

(师生交流商定,一生读鸟儿的话,四个组的同学分别读树、树根、大门与小女孩的话,教师读旁白。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四次对话。)

师:真好,都读得非常好!就是有一个人没读好。知道谁没读好吗?

生:鸟儿没读好。

师:不对,鸟儿读得非常好。

生:小姑娘没读好。

师:小姑娘读的也不错。

生:我觉得树读得不好。

师:你们太谦虚了,树读得非常好。大门也读得很好。

生:树根没读好

师:树根读得也好,你们就不敢说——

生:旁白读得不好。

师:再说一遍说——

生:旁白读得不好。

师:再说一遍——

生:旁白读得不好。

师:再说一遍——

生:旁白读得不好。

(全场笑声)

师:他是实话实说,真是,旁白没读好。当然,这也不能怪我,因为我发现我读的提示语,或者说旁白,太简单了。读着没劲儿。你看,是吧!“树对鸟儿说”,怎么说?你再看,“鸟儿说”,怎么说?你再看,“鸟儿问树根”,“鸟儿问大门”,“鸟儿问女孩”,就那么简简单单的三个问,你让我怎么读?真没办法读啊!

【由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引出提示语的问题,巧妙!

“旁白读得不好”,意外的答案使课堂曲折生姿。同时,这也是本堂课里唯一一次幽默的调侃,猜一猜,笑一笑,节奏得以调节,一张一弛,课堂之道。】

师:孩子们你说怎么样的提示语读起来有味道,有感觉啊?

生:给提示语加上形容词和动词会让它更有感觉,更有感情。

师:是啊!你真有经验,怎么加提示语的动词,怎么加提示语的形容词?其实咱们这个单元前面学过的课文就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榜样,大家看,前面的那个童话,叫做什么来着?

生:(齐答)《巨人的花园》。

(屏幕出示:

巨人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斥责。)

师:在这篇文章中就有关于人物说话的很好的提示语,来,第一句谁愿意读。

生:(朗读)巨人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师:嗯,好的,谁来读读第二句。

生:(朗读,声音微弱)巨人又发脾气……

师:脾气不够大,再来——

生:(朗读,声音有力)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三句。

生:(齐读)“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斥责。

师:请注意,巨人是大声斥责的。我们再读一次,预备,起——

生:(齐读,感情更充沛)“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斥责。

师:你看,这样的提示语读起来才有味道,才有感觉。我相信每一句提示语当中的某一些词儿一定会带给你一种特殊的感觉,比如说第一句当中的那个词儿是?

生:很生气。

师:再比如说,第二句提示语当中的那个词儿?

生:又发脾气。

师:是的,又比如说第三句当中的那个词儿?

生:斥责。

师:大声斥责。

生:(提高音量)大声斥责。

师:没错。孩子们,这些词儿或形容或动作,反映的是人物的心情和表情。让我们读这些旁白的时候情绪就出来了。但是,你看看咱们这个故事,“树对鸟儿说”,怎么说的,没感觉。“鸟儿说”怎么说的,没感觉。这样,我们替它加一加。打开作业纸,在这些人物提示语的中间加一加能够反映它的表情和心情的词语。(板书:写表情)(学生练笔,教师巡视)

【引入《巨人的花园》,是复习旧知,也是品读比较,更是接下来写作的范例,一石三鸟。】

师:好的,孩子们停下手中的笔。我们先来看一看树跟鸟儿的那一次对话。

(大屏幕出示:

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鸟儿 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 问树根。

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鸟儿 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师:好,不要着急,让我们再重新走进这个故事,在故事当中,我们来好好揣摩、体会他们内心的情感。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为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到来了,鸟儿必须离开这里,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过冬,眼看着这么一对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就要分手了,这个时候,树的心情是什么?鸟儿的心情又是什么?

生:树依依不舍地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师:树的心情是依依不舍。(板书:依依不舍)

生:鸟儿难过地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教师板书“难过”)

师:好的,请坐。一对好朋友就要分手了,一个是那样的依依不舍,一个是那样的难过。是的,这是人之常情,还有不一样的写法吗?

生:树恋恋不舍地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师:(板书:恋恋不舍)鸟儿呢?

生:鸟儿含泪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师:鸟儿是含泪说。(板书“含泪”)

师:真好!孩子们,树和鸟儿要分别的时候,一个依依不舍,一个难过;一个恋恋不舍,一个含泪。有了这样的体会,有了这些提示语,我们再来读一读树和鸟儿的对话,我来读旁白,这次我保证能读好。

(师生根据板书,加上提示语,再次合作朗读树和鸟儿的对话,声情并茂。)

【通过想象、写作与朗读,孩子们把这个简洁含蓄的故事读厚了、读丰满了,树与鸟儿离别的情景如在眼前。】

师:是的,这样一对好朋友,他们分手时依依不舍,就在他们分手的时候,他们之间有了这样一次约定。

(屏幕出示:

“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生:(读)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生:(读)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师:孩子们,这是一个春天的约定,这是一个心心相印的约定。带着这个约定,树开始了这个冬天最漫长的等待,寒风起了,大雪落了,但是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因为他的心里有着一个关于春天的约定——

生:(读)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生:(读)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师:我们的鸟儿开始了跋山涉水,她飞过了高山,飞过了大河,飞过了原野,飞过了沙漠,她飞得千辛万苦,然而她的心里却是甜的,却是温暖的,因为她的心里一样有着一个关于春天的约定——

生:(读)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生:(读)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一遍又一遍地重温这关于春天的约定,一遍又一遍地体会树与鸟儿的深情,也就一遍又一遍地为后文苦苦地追问与寻找做好了铺垫。】

师:是的,就这样,第二年春天来临的时候,鸟儿迫不及待地从远方飞了回来,她飞呀飞呀,她越过千山万水,她终于到达了这片森林,来到了她的好朋友大树的地方。然而,眼前的这一幕却让他惊呆了。孩子们,此时此刻,鸟儿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呢?

(大屏幕出示: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 问树根。)

生:“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焦急地问树根。

师:你焦急地再问一次。

生:“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焦急地问树根。

师:是的,他焦急,她不安,因为她的好朋友树不见了。她对自己说,怎么会这样?树啊树,不是说好了我还要回来给你唱歌吗?难道你忘了我们关于春天的约定了吗?

生:(读)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生:(读)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师:然而,得到的结果让人揪心,伐木人把树砍倒了,拉到了山谷里去了。鸟儿告诉自己,必须去找,必须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因为我还要为他唱去年的歌。就这样鸟儿飞向了山谷,飞到了工厂,她来到了工厂的大门前。这时,她的耳旁,传来了锯木头的“沙、沙”声,她知道,自己的好朋友树一定会更加危险。孩子们,这个时候,鸟儿的心情又会是什么呢?

生:她心急如焚地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师:心急如焚哪!(板书“心急如焚”)

师:孩子,你有过心急如焚的时候吗?请体会体会你心急如焚的那份感觉,来,再来读鸟儿的话。

生:(再读,情感加强)她心急如焚地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你知道吗?”

师:是的,她心急如焚,她能不心急如焚吗?然而答案再一次令人不愿相信,因为她的好朋友树被切成了细条条做成了火柴。那一刻,鸟儿感觉到自己的世界已经没有了春天,她又一次跌入了那个可怕的冬天。然而,她的耳边又一次响起了那一场关于春天的约定——

(屏幕出示:

“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生:(读)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生:(读)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师:这个约定一遍一遍地在她心中回响着——

生:(读)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生:(读)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追问与寻找的苦旅中,那个关于春天的约定在孩子们含泪的朗读里反复重现。鸟儿如何知道啊,那分手时轻轻许下的诺言,竟要用这样的方式去兑现!】

师:就这样,带着这个约定,鸟儿继续了她的寻找。她飞呀飞呀,她飞向了村子,飞向了暮色。她来到了小女孩的身边,此时此刻鸟儿的心情又会是什么呢?(大屏幕出示:

鸟儿 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生:鸟儿伤心欲绝地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师:伤心欲绝。(板书:伤心欲绝)孩子,你知道“伤心欲绝”的“欲”当什么讲吗?

生:将要。

师:对,她的悲伤到了极点,甚至觉得自己的气息也要终止了。鸟儿伤心欲绝地问女孩——

生(齐读):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师:孩子们,你们一定不会忘记,鸟儿这一问是这个故事当中的最后一问。来,我们一起替鸟儿做最后一问。鸟儿伤心欲绝地问女孩——

生:(齐读)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师:孩子们,我们回头看黑板。真没想到原来在鸟儿、在树的内心有那么丰富的感情啊!当一对好朋友分手的时候,一个是那样的——

生:(齐答)难过。

师:一个是那样的——

生:(齐答)恋恋不舍。

师:第二年春天鸟儿回来寻找她的好朋友——树的时候,她发现树已经不见了。这时,她的内心是如此的——

生:(齐答)急切。

师:当她知道自己的好朋友被伐木人砍倒,拉到工厂里去的时候,她的内心又是如此的——

生:(齐答)心急如焚。

师:当她知道自己的好朋友树已经被切成细条条、做成了火柴的时候,她的内心又是那么样的——

生:(齐答)伤心欲绝。

师:孩子们,从鸟儿的心情当中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她跟树之间的那一份感情。这份感情如果用一个词儿来形容的话,那就是——

生(齐答)深厚。

师:请允许我再写一遍深厚,你也可以在书上再写一遍。(板书:深厚)让我们体会着这样的感情,再来读一读鸟儿的这些对话。我读旁白,你们读人物的对话。

(师生根据板书,加上提示语,再次合作朗读文中的四次对话,声情并茂)

【仍然是想象、写作、朗读,孩子们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填补了文中的空白,也理解了故事的内容。如此,孩子们对童话的阅读与思考便是诗情的、诗性的,而不是抽象的、理性的。】

师:通过这样的写,通过这样的读,我们分明感受到了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是那样的——

生:(齐答)深厚。

师:然而,在我们这个故事当中,有写树的“依依不舍”和“恋恋不舍”吗?

生:(齐答)没有。

(教师擦去板书“依依不舍”和“恋恋不舍”)

师:有写鸟儿的“难过”和“含泪”吗?

生:(齐答)没有。

(教师擦去板书“难过”和“含泪”)

师:有写鸟儿的“焦急”吗?

生:(齐答)没有。

(教师擦去板书“焦急”)

师:有写鸟儿的“心急如焚”吗?

生:(齐答)没有。

(教师擦去板书“心急如焚”)

师:有写鸟儿的伤心欲绝吗?

生:(齐答)没有。

(擦去板书“伤心欲绝”)

师:什么都没有。我们这个故事根本就没有写鸟儿和树的任何表情和心情。(在“写表情”前,板书“不”,形成“不写表情”)你读这样的文字,感觉是什么?

生:要是有了这些提示语,我就感觉很生动,没有就感觉很无味。

师:无味,是的。这样的感觉就是平淡。我们再写一遍“平淡”。(教师板书:平淡)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王老师着力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文中的四次对话。这四次对话,串起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也是体会文中人物情感的最佳依托。执教者巧妙地运用想象、写作与反复的入境朗读让学生进入了文本,进入了人物内心。

“让我们重新回到故事里”,老师用自己深情的描述创设了四次对话的背景,也在课堂中营造出一个强大的“情境”,孩子们的想象、写作、朗读,以及那只执着追问着的鸟儿,一切都在境中。

当感受到了人物内心的丰富,老师一一擦掉黑板上的文字,再一次让孩子们感受文本语言的平淡素朴,强烈的落差形成课堂的第二次巨大的张力。

为什么故事要这样平淡地讲述?王老师似乎又是把它提了出来就置之不顾。孩子们对作者的冷静与无情似乎有些不满了,执教者却依然从容不迫地看着故事走向结局,引着思考走向深入。】

三、于平淡中感受款款歌唱的深情

师:故事有一个平淡的开头,故事又接着平淡的讲述。故事的结尾是否还会平淡呢?我们来看一看。

(屏幕出示: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生:(朗读)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师:孩子们,读完这个故事的结尾,你可能会留心这样一个细节。在鸟儿唱歌之前和唱歌之后,她有一个看起来很简单很简单的动作,前后几乎完全一样的动作,你留心到这个细节了吗?这个细节就是——

生:她唱歌前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唱完歌也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师:一个字,那就是——

生:看。

师:没错,就是看。一起读——

生:(齐读)看。

师:轻轻地读——

生:(轻轻齐读)看。

师:谁都知道,鸟儿为了这一刻历尽了千辛万苦,经历了那么长时间的等待,现在却只能“看”。静静地看,默默地看,就这样看着,看着,她的眼前仿佛又一次出现了过去的画面——

(舒缓而忧伤的背景音乐响起,屏幕上课件再次依次播放鸟儿给树唱歌的温馨画面)

师:她想起了,当太阳露出笑脸的时候——

生:(读,声音哽咽)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她想起了,当月亮挂上树梢的时候——

生: (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她想起了,当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的时候——

生:(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她想起了,当叶子在秋风中飘落的时候——

生:(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是啊,走过风走过雨——

生:(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越过春,越过夏——

生:(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可是这一切再也回不来了,他分明记得自己站在树枝上给树唱优美的歌,树呢?

生:(读)听着鸟儿唱。

师:她分明记得自己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快乐的歌,树呢?

生:(读,含泪地)听着鸟儿唱。

师:他分明还记得自己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向日小情歌,树呢?

生:(读)听着鸟儿唱。

师:他分明还记得自己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晚安小夜曲,树呢?

生:(读,声音哽咽)听着鸟儿唱。

【又是重现。这次重现的是鸟儿与树曾经相伴相守的画面——那曾经像夏日小情歌一样清新、像晚安小夜曲一样温馨的画面。

往事重来,悠悠难忘,我曾经就这样唱给你听。同样的文字,同样的背景,同样的音乐,甚至老师引读的话语也几乎一字未变,唯一不同的是孩子们含泪的眼。】

师:可是这一切再也回不来了,再也回不来了。留在鸟儿面前只有这样的画面——(大屏幕回到灯火的画面)

师:她看啊看,她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灯火。

师:是的,她还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她的好朋友树。

师:是的,她看到了树,那已经是去年的树了,此时她的心里有多少话想对好朋友树说呀!孩子们,拿起你的笔写一写鸟儿最想对树说的话,写一写她内心的真情告白。写的时候,请你用“树啊树”开头。

(学生在音乐声中练笔写话,教师指导巡视。)

师:孩子们,停下手中的笔,有没有写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你提笔的那个瞬间,你完完全全化成了故事中的那只鸟。为了这个春天的约定,为了给自己的好朋友唱起去年的歌,鸟儿历尽了千难万险经历了千辛万苦,但是,留在她眼前的只有这盏用朋友的身躯化成的灯火,这一刻鸟儿有多少话要对他说——

生:(朗读小练笔)树啊树,你能听到我唱歌吗?去年的那首歌。来世再到那片森林里去,让我找到你,好吗?现在灯火烧得更旺了,我和你的友谊地久天长。

师:写的真好!这是多么深情的话语,她盼望着有来世,再为自己的好朋友唱歌。(板书:深情)对着灯火,对着去年的树,鸟儿真想说——

生:(朗读小练笔)树啊树,还记得去年在你孤单时我为你唱的歌吗?还记得去年我给你唱的小夜曲吗?还记得去年我给你唱的儿歌吗?但是,这一切都是如此短暂啊,希望你还记得我们经过的点点滴滴,记得我们是好朋友。

师:写的真好!三个“还记得吗”让我们永远怀念那一段美好的时光。(板书:怀念)对着灯火,对着去年的树,鸟儿真想说——

生:(朗读小练笔)树啊树,我们去年不是约好的吗?你怎么可以就这样忘记呢?虽然你已经变成今日的灯火了,但这段友情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师:是的,看起来似乎有那么一点点的责备,然而谁都知道,责备的背后是多么深厚的感情啊!(板书:责备)对着灯火,对着去年的树,鸟儿真想说——

生:(朗读小练笔)树啊树,我的好朋友,我以后再也不能唱歌给你听了,这是我唱的最后一首歌。你听,你在听吗,再见了,我会永远记得你!”

师:是的,因为不舍,永远记得。(板书:不舍)

【第三次动笔写作。孩子们的话语稚嫩却真切,我们相信在提笔的那一刻他们已完完全全化作化成了故事中的那只鸟。】

师:孩子们,你们写得多么感人又多么真切!我们在鸟儿的内心独白当中,感受到了她的——

生:(自由应答)深情

师:感受到了她的——

生:(自由应答)怀念

师:还稍稍感受到了她的——

生:(自由应答)责备

师:感受到了她的——

生:(自由应答)不舍

师:是的,面对着灯火,面对着去年的树,鸟儿的内心有那么多的话,让我们再一次强烈地感受到了,鸟儿和大树之间的那一份感情,那就是——

生:(自由应答)深厚。

师:(板书:深厚)然而,谁都知道,故事并没有写鸟儿深情的话语,也没有写鸟儿怀念的话语,更没有写鸟儿责备的话语,不舍的话语。(边说边擦掉黑板上相应的词语)如此深厚的感情,在我们这个故事当中却不见一个字,不见一句话。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有这样一个简简单单、平平常常的动作,那就是——

生:(自由应答)看。

师:轻轻地读。

生:(轻轻齐读)看。

师:淡淡地读。

生:(淡淡齐读)看。

师:平平地读。

生:(平平齐读)看。

【千言万语只化为一个简单的“看”,孩子们在反复的对比与体验里感悟这“情至深,语至淡”。】

师:多么普通的一个字眼,多么平常的一个细节,甚至让我们感觉有点枯燥,有点乏味,但故事就是这样写的。看着,看着,鸟儿就唱起了去年的歌。假如大树在天有灵,他听见他最要好最思念的朋友唱起了去年的歌,他的心情又是什么呢?

生:他会有一点自责,他会怪自己没有等到好朋友来。

师:是的,他会有那么一点点内疚。

生:他会有点责怪人类把他砍到了。

师:也许吧,但是他拧不过自己的命运啊。

生:他会有点自豪,为了自己有这样一个朋友。

师:自豪,是的。他会欣慰,他会自豪,他的内心虽然伤感却也会感到温暖。

生:他可能有点担心,如果没有来世,就无法遇见这么好的朋友了。

师:其实它无需担心,当鸟儿为他唱歌的那一个瞬间,我相信一切担心都已经不复存在了。因为这样一首歌,在大树的心目当中,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逝;在鸟儿的心目当中也不会随着岁月的老去而老去。这是一首超越了时间的歌,这是一首永恒的歌。孩子们,带给我们这首永恒的歌的故事,就叫做——(教师指课题)

生:(齐读)去年的树

【鸟儿的再次歌唱,是践约,是怀念,更是对死亡、对无常的超越与对抗。是的,世事难料啊,当大树与鸟儿相约春天的时候,他们如何能预知如此的命运、如此的结局?世间一切事物生灭变化,迁流不住,无常就是宇宙的真相。新美南吉是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与感伤悄悄地蕴含在故事中了,故事恰恰由此荡气回肠。鸟儿面对生命的无常,寻找,追问,歌唱,并在这永恒的歌唱里得以释然,所以在故事的最后,“鸟儿对着灯火又看了一会,就飞走了”。

当然,如此厚重的主题实在无法向不谙世事的孩子们清楚地讲述,于是,王老师的教学也是含蓄的,他只是让孩子们体会、理解与想象,然后在师生的交流对话里引导他们去感知树与鸟儿深厚的情感,感知这歌唱的意义——

“这是一首超越了时间的歌,这是一首永恒的歌。孩子们,带给我们这首永恒的歌的故事,就叫做——去年的树。”

由此,课堂中“阅读理解”的线绾结,系上。】

师:孩子们,我们看《去年的树》。它没有写外貌的句子(擦去板书“不写外貌”),它没有写表情的词语(擦去板书“不写表情”),它也没有写心理的言语(擦去板书“不写心理”),请问,是作者不会写外貌吗?(生:不是)是作者不会写表情吗?(生:不是)是作者不会写心理活动吗?(生:不是)作者明明会写,为什么不写?

(教师板书:在三个“平淡”与三个“深厚”之间画出空白框)

生:可能这篇课文就是一篇平淡的课文。

师:你还固执地认为它就打算平淡到底。

生:可能作者想让我们自己琢磨。

师:有这种的可能。

生:作者想让我们自己思考,自己来感受这一种的感觉。不写出来,自己想的可能更加有趣,更加伤感,更加漂亮。

生:可能是作者为读者留下的想像空间。

师:真好。孩子们,你们看到这个留下的框了吗?(手指板书)这是一个巨大的空白,这是一个巨大的空间。是的,它不写表情,它不写外貌,它不写心理,它给我们留下了多么丰富的,无限的想象的空间。(在框内板书:想象)正是留下那么多的想像空间,这个故事才留给了我们这样一份巨大的语文的魅力——用最平淡的语言调动人们的想象,表达最深厚的感情。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故事——

生:(齐读)去年的树。

师:下课。

【教学的最后指向了这个童话的言语特征,也是这个童话最大的“语文的魅力”——“用最平淡的语言调动人们的想象,表达最深厚的感情”。显然,执教者不满足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他将课堂的最后一锤敲在文本的言语形式上。前面的疑惑由此解开,至此,课堂中“学习表达运用”的线也绾结,系上。

回望,课堂中三次练笔后,王老师三次将学生的感受一一列举在黑板上,又三次一一擦去,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不写”的佳妙,当黑板上只留下三次书写的“平淡”与“深厚”还有一个大大的空白的框,孩子们已不难理解这想象补白的作用,这“平淡到底”的深情。

可以说,《去年的树》鲜明地呈现着新美南吉简洁素朴的文风,那淡淡的文字纤细、含蓄、克制,萦绕着淡淡的忧伤又有着超越忧伤的强大力量。王老师的教学正是紧紧扣住这一点,整堂课也像一曲婉转的歌,简洁清明,情理交融,气韵流淌。】

 

 


上一篇:
  • 上一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