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微素材 >> 历史文化 >> 文化杂谈 >> 素材正文

春节里谈情调

作者:lei    素材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2/10

点击上面蓝色字即可免费订阅!

您的公众号名称 (微信号:设置您的微信号)  


  提到节日,我们很多时候会想到假日,如果没了假日,又有多少节日还能够广为人知?如果没有广为人知,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过好这些节日?


  中国是一个古老文明涅槃传承的国度,镌刻文化的节日也是我们民族的一种符号。在众多的节日里,既有在这片土地上诞生的一些节日,也有一些舶来品在这片土地上得到了“中国化”的诠释例子。可是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对一些节日的故事都不甚了解,更缺乏对节日文化的深刻认识。


  “过节只是为了放假,过节只是因为放假。”如此断裂节日文化的思维并不少见,可我并不愿见。我倒并不是说让大家不要尽情地享受假期的愉悦,只是就和追求足迹的远行、寻找真理的隐匿一样,我们的假期在节日的光环下,还是应该多些情调。首先我们得清楚,休假只是连带的福利,过节才是我们的主调,尤其是春节。


  一年到头,总是过了许多节日,春节便是这一年来被盼望的总结,也是另一年全新开始的预告。从头开始,重新出发,万事便难在这开头,一年之运也要多看看这新春,自然是要把春节的地位提上几个档次。当然,这并不是什么迷信的鬼鬼怪怪,而是有所美好期盼的祝愿和希望。所以,谈到过春节,我们不能只为过节而过节,我们应该多谈谈情调,要发掘节日的情调。


  说到情调,我们有种错误认识,觉得“情调”这玩意比较小众,好像不是大众应该追捧的东西,因此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特定标签”对情调加以限制,好似只有一部分人才能享受这情调。然而,中国的节日,却是属于全国人民的,传统文化的精粹和光辉,也是要照耀全中华民族的,每个人都有资格和理由去玩转它的情调。


  节日的情调源于传统文化的魅力。习俗和故事,活动和人情,不能触及人心又如何招人喜欢,又如何产生这情调?因此,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必要有强烈的认同,继而有所发现,然后才是谈情调说情调。


  以放鞭炮为例,小小的鞭炮承载了悠久历史的寄托,“一到过年就想到放鞭炮”这种近乎本能的联系反应恰恰就说明了我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又有多少人的童年春节,不是在这鞭炮声中嬉闹度过的呢?这样的童年情怀和兴趣所致便是情调,也是春节的情调之一。


  再来一起谈节日,一说起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些节日,你们想到的都是些什么?清明饼、粽子、月饼、腊八粥,请原谅我想到的都是些吃的,但这些以饮食作为载体的文化符号却赋予了这些节日别样的情调。听着长辈讲着一些细节的特殊寓意,吃着被赋予节日情调的食物,其乐无穷。倘若我们记不住这些故事,不明白其背后的寓意,以后我们的孩子问起来时,我们又该如何回答?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我们的责任。只不过,你得深深切切的处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之中,才能真真实实体会到其中的感情。这也告诉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千千万万人的任务,没有这千千万万人的传播,又如何大兴这文化氛围,又如何使得节日的情调被大众所认可?要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在我们这里不能接下去了,那必然造成一种遗憾。


  发现中国好故事,展现中国好传统,激发节日好情调。我不得不提醒大家一点,没有假日,我们的节日依旧还在。不放假了,可我们照样过节,毕竟高配“假期套餐”的节日并不多,在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有意思有趣味的节日,等着我们去发现它们的情调。


  我一直觉得,节日的狂欢需要情调,不只是庆祝,更要有内涵,不只是休假,更要有情怀。


  一些节日应该是深沉的,不是说想着玩会有多么不合时宜,只是我们还是应该先体会和领略那种节日的情感,这也正是节日的情调。懂得情调的我们,过节自然不会那么单调,更多些浪漫的滋润,不会觉得节日太过无聊和没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