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微素材 >> 历史文化 >> 古文国学 >> 素材正文

天下第三行书,书文并美,绝代千秋!

作者:lei    素材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2/24

点击上面蓝色字即可免费订阅!

您的公众号名称 (微信号:设置您的微信号)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


一曰: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二曰: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译文


自从我来到黄州,已经度过三次寒食节了。每年都惋惜着春天残落,却无奈春光离去并不需要人的悼惜。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接连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天气令人郁闷。


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美丽的花经过雨水摧残凋谢,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夜背负而去,叫人无力可施。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头发已经衰白又有何异呢?   


春天江水高涨将要浸入门内,雨势袭来没有停止的迹象小屋子像一叶渔舟,飘流在苍茫烟水中厨房里空荡荡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里用湿芦苇烧着,本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候,看见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


想回去报效朝廷,无奈国君门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及;想回故乡,但是祖坟却远隔万里。本来也想学阮籍作途穷之哭,但心却如死灰不能复燃。


赏析


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


第三年四月,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作寒食诗,书写此卷的时间大约在翌年,或元丰七年离开黄州以后。诗稿诞生后,几经周转,传到了河南永安县令张浩之手。


由于张浩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相熟识,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张浩携诗稿到四川眉州青神县谒见黄庭坚。


黄庭坚一见诗稿,十分倾倒,又思及当时远谪海南的师友,激动之情难以自禁,于是欣然命笔,题跋于诗稿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黄庭坚论语精当,书法妙绝,气酣而笔健,叹为观止,与苏诗苏字并列可谓珠联璧合。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