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微素材 >> 教育知识 >> 英语学习 >> 素材正文

课文分析的方法与案例

作者:lei    素材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5/15

 

 

 提示点击上方免费订阅

英语教学,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一篇一篇课文的教学。显然,课文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英语教学的质量。如何分析课文,才能提升课文教学的质量,则非常关键。

应山东省教研员张涛老师的提议,我们近期讨论了课文分析的方法,两位山东老师提交了非常有参考价值的案例,特此分享。

鲁子问: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1
缘起与说明

英语教学,主要就是英语课堂的每一节课。把一节课上好,英语教学总体就差不到哪里去。如何把一节课上好?我们知道,上课的基本材料是教材,国内英语教材基本上都分作单元,每个单元基本上都是围绕1—2 篇课文展开的一系列学习活动。

上好一节课,也就是实现一节课的有效课堂教学。有效的教学设计,从学习要素分析开始,主要包括学习内容分析、学生特性分析、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在我国当前的英语教材体系中,就是教材,就是单元,就是围绕课文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内容。

所以,准确分析把握课文,是有效课堂教学、上好一节课的基础。如何分析课文,英语教学法的教材一般都没有提及。但从分析方法而言,一般都是定性分析和量化分析两类,或者感性分析、理性分析两类。

卓越教师(指能领导学校英语课程、具有必需科研能力的专家领导型教师)、一部分骨干教师,即我们平常所说的优秀教师,他们不需要对教材进行量化分析,他们可以非常感性地凭直觉直接判断课文是什么形态,如何进行教学处理。

但对于新任教师(获得教师资格证、上岗证,即将上岗但尚不能独立进行合格教学的教师)、合格教师(能在教研组集体备课后独立完成教学、能在教研组领导下参与校本教研的教师)、成熟教师(能独立完成教学问题分析、独立开展校本教研的教师)、甚至一部分骨干教师(能领导英语教研组教学工作、或者具有校本研究能力的校本专家教师),必要的量化分析工具是有意义的,因为这可以促使他们尽快形成较为成熟的课文分析方法和能力。

还需要说明的是,量化分析非常繁琐,每一个分析项目都非常局部,甚至过于理性,不适合感性为主的老师使用。

所以,自此以下内容仅供新任教师、合格教师、成熟教师、自认需要发展的骨干教师、自我判断可以接受理性分析方法的老师阅读参考。

2
课文性质与中国特色

课文是语文类教科书中的综合性学习材料,是一系列语言学习活动的中心内容。语文类教科书的一个单元,一般设计若干个课文学习前的准备活动、课文学习活动、课文学习后的若干训练巩固和运用实践活动。非语文类教材,无论是数理化生,还是史地政社,一般没有课文。

国际上有些语文类教材已经不再设计课文,而是按照学习需要设计多项活动,传统课文可能只是阅读活动的材料,不再是综合性的教学材料。这也是原本大多使用textbook现在转化为大多使用course book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中国,国家审定使用的基础教育普通学校的英语教材,都设计了专门的课文语篇,其功能如前所述,是一个单元语言学习活动的中心内容。目前,大多数社会教育的英语机构、基础教育特色学校,也大多选择了具有课文的教材,但也使用少部分没有显性课文的教材。不过,这种教材不大适合中国英语教师的使用习惯,往往不得不增加显性的课文内容,方才能顺畅使用。

为此,在中国的学校教育的英语教学中,分析课文特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但课文分析方法一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所以,分析课文,就必须分析其教学特性。

教材作为整体,是课程的载体,是国家课程标准的物化形式。所以,分析课文也就必须分析其课程特性。

最后,作为语言材料,课文还是一个语篇,哪怕课文只有一句话或两句对话,都是一个语篇。作为课文的text这一词现在在语言学研究中不专指课文,而指“文本”。语言学领域中已经发展出一个text linguistics(文本语言学),而文本语言学只是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的一个领域。所以,分析课文,还需要使用discourse analysis(话语分析/ 语篇分析)的方法。这些方法有助于我们对课文的语篇特性分析。

3
课文分析框架

本人认为,课文分析应从三个方面进行:课程、语篇、教学。以下是本人设计的分析框架。此处没有采用一般框架的名词结构图形式,而是采用问题形式,以便理解和分析。

以下分析框架非常繁杂。如果不进行教学研究,并不需要进行全方位分析,因为课堂教学更可以是一件“跟着感觉走”的工作,而且人类迄今,很可能永远,无法论证“跟着感觉走” 就一定不对,“跟着科学走”就一定对。那么,对这个框架,教师也可“跟着感觉走”。

表1. 课文的课程特性分析


项目

分析

本课文预期实现的课程目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心智发展、综合人文素养)是什么?指向课程标准哪些内容?在教材体系中,还有哪些课文也是关联于相同的课程目标内容?前后顺序如何?此课文处于什么目标节点?


本课文设定的课程语言技能(听、说、读、写)学习目标是什么?在教材体系中,还有哪些课文也是关联于相同目标内容?前后顺序如何?此课文处于什么目标节点?


本课文设定的课程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学习目标是什么?在教材体系中,还有哪些课文也是关联于相同目标内容?前后顺序如何?此课文处于什么目标节点?


本课文设定的课程其他(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学习目标是什么?在教材体系中,还有哪些课文也是关联于相同目标内容?前后顺序如何?此课文处于什么目标节点?


教材对本课文预设目标的实现有哪些相关设计?是否符合课程标准?是否符合其关键需求?是否具有评价设计?请根据需要进行描述。


课文以上预设目标是否符合英语课程发展规律、英语学习规律、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请根据需要进行描述。


课文以上预设目标是否与学生英语课程发展目标一致?请根据需要进行描述。


课文以上预设目标是否与学校英语课程总体规划一致?请根据需要进行描述。



表2. 课文的语篇特性分析


Ways

Means

Rules and

principles

pragmatics (including speech act theory and politeness theory)

conversation analysis

Contexts and

cultures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

interactional sociolinguistics

Functions and structures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SFL)

Birmingham school discourse analysis

text-linguistics

Power and politics

pragmatic and sociolinguistic approaches to power in language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rappes-Lomax, H. (2004).Discourse analysis. In A.Davies & C. Elder (Eds.) The Handbook of AppliedLinguistics (p. 136). Oxford: Blackwell.


首先我们了解话语分析的方法。

由此可知,我们习惯对课文语篇进行结构、功能分析,远远不足以真正理解课文语篇,因为结构、功能分析只是话语分析的九个方面之一。

显然,话语分析的方法太庞杂,而且作为课文的话语的诸多特性,与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关系不大,基础教育阶段的无法达到那种深度。我们毕竟不是对课文进行全面的话语分析,而是根据教学需要语篇分析,只是分析课文作为语篇的教学材料的层面。这就像我们指导学生英语学习,需要分析学生的认知特性、发音器官、大脑神经,但并不需要分析血型、血压、血脂等人的特性意义。同样,从教学需要而言,不是课文语篇的每一话语要素都需要进行分析,而是只需要进行教学性的话语分析(pedagogical discourse analysis)。当然,这在目前还只是我本人发明的术语,本人尚未对此概念进行科学研究论证,纯属经验性分析、感性选择。

本人认为,教学性的话语分析应分析以下内容(见表3)。

表3. 教学性的话语分析内容

项目

分析

课文作者是谁?有无显著写作背景?作者写作意图是什么?


课文内容是什么?课文介绍对象是谁?具有什么特征?说明了谁与谁的关系?说明了什么内容?课文呈现的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方式、什么原因、什么结果、什么逻辑关联特性?课文本身的真实语义功能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介绍这些内容/ 人?为什么如此描述?


课文作为非课文语篇,是否可能出现在真实语境?若是,会出现在什么语境?具有什么语用特征、语用目的?


课文作为非课文语篇,具有什么价值取向、文化特性(尤其是文化偏向、文化歧视、刻板印象等)、政治特性、社会特性(尤其是职业歧视、财富歧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等)?课文作为课文语篇,具有什么价值取向、文化特性、政治特性、社会特性、教育意义?


课文表述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科学精神?是否符合科学事实(必要的文学描述除外)?请根据需要具体描述。


课文结构是什么?内容是如何发展的?为什么如此发展?


课文主要语言结构是什么?作者/ 主人公为什么选择这一/ 这些结构进行表达?课文特色是什么?


教师作为读者对课文有什么读后感受或收获?学生作为读者可能对课文有什么读后感受或收获?


表4. 课文的教学特性分析

课文的课程特性、语篇特性、教学特性陈述是否清晰?请根据需要具体描述。


课文在单元/ 模块处于什么节点?是否具有系统的学习活动、评价活动支撑课文教学?此一系统活动是否符合课程理念?请根据需要具体描述。


课文系列活动是否符合教师教学习惯?是否可以促进教师发展?是否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开放性、启发性?请根据需要具体描述。


课文系列活动是否符合学生学习习惯?是否符合学习心理发展阶段性规律、尤其是认知规律?是否更倾向于女学生心理特征?是否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开放性、启发性?是否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否有助于学生心智发展、综合人文素养提高?请根据需要具体描述。


课文语言难度是否适合本班学生的语言水平?请根据需要具体描述。


课文内容、话题、形式、排版、插图是否与学生倾向性一致?请根据需要具体描述。


本班学生是否具备课文学习所需的学习方法、学习工具、学习资源、学习策略?请根据需要具体描述。


课文及系列活动,是否适合实现课文预设目标?是否适合实现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否适合实现学生预设的学习目标?请根据需要具体描述。


课文是否具有可以帮助学生扩展学习的线上/ 线下资源?是否符合学生线上/线下学习特性?请根据需要具体描述。


课文是否具有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和专业发展的线上/ 线下资源?是否符合教师线上/ 线下学习特性?请根据需要具体描述。




上一篇:
  • 上一篇素材:
  • 下一篇:
  • 下一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