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微素材 >> 教育知识 >> 幼儿教育 >> 素材正文

故意跟孩子“躲猫猫”,没想到发生这样的后果!

作者:lei    素材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0/12

 

 提示点击上方"您的公众号名称"免费订阅本微信推广平台


别如此残忍对待孩子了,这个妈妈教育孩子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一定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

为了锻炼孩子走丢或跟父母走散后的应变能力,这个妈妈某天在超市看到专注欣赏玩具的儿子那刻突发奇想,她趁儿子不注意时偷偷躲了起来。没多久孩子终于依依不舍从沉醉中回过神后,左右环顾竟然找不到妈妈了!


孩子焦急地寻找,一边走一边哭,脸上满是恐惧。对于一个只有6岁的孩子来说,从没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孩子内心的焦虑是可想而知的。孩子无助哭喊着找妈妈,最终惊动了超市的经理,孩子妈妈这才从一旁出来。第一次,孩子的应变能力让妈妈失望,更加坚定了妈妈对孩子的训练。


第二次,在商场里,孩子高兴地玩气球追逐着气球,妈妈突然躲了起来,孩子回过神来发现妈妈不见了,愣了一下一副想哭又不敢哭的样子,或许是前一次的印象太深刻,也可能是想起了妈妈告诉过他,“走丢时要原地等待”,这一次孩子虽然满脸惶恐,但是孩子站在了原地。


第三次,在马路上妈妈突然躲了起来,这一次孩子终于懂得了求助街边的商家或交警……


孩子的确能应对这样的情况了,这个妈妈曾经沾沾自喜,跟相熟的爸妈们也介绍自己的训练经验,说这个“游戏”锻炼了孩子的应急能力和独立性。


但是没多久问题来了,当这个妈妈带着儿子来问小编,说孩子每天晚上都做同样的恶梦,梦醒之后总要妈妈紧紧地抱着自己。以前大大咧咧的孩子,现在突然天黑后一个人不敢上厕所,一个人也不敢进房间,说床底有怪物,甚至不敢出门逛街……

 

跟孩子接触过程中,幼儿教育专家小编从孩子断断续续的叙述中了解到孩子的梦境:


梦境里妈妈不见了,自己不断地找妈妈,一个人在彷徨无助中焦急地奔跑,摔倒了无数次爬起、还被小老鼠、蛇、蟑螂等追逐,看到前面模糊的身影追上去,结果才失望地发现不是妈妈,越找越焦虑、越找越紧张……每次都在异常紧张中惊醒,醒来一身汗。


为什么孩子总是做着寻找妈妈的噩梦呢?答案一目了然,妈妈的训练破环了孩子的安全感!

 

做这种“防丢”训练游戏是可以的,但是最好提前跟孩子说明,大人不要毫无防备地突然消失,以至于给孩子的心理造成过大的冲击。游戏结束后也要及时跟孩子说这是游戏,目的是以后遇到类似情况能知道如何应对,保证孩子的安全感。

另外,时常在公园或街上等公共场所里,见到雀跃的孩子像被放出的野马,他们被眼前的鲜艳和新奇吸引,兴奋地往前奔跑时,冷不防跟在后面的大人自以为好玩地躲起来,待孩子回头看不见大人而惊慌失措大哭时,大人才从角落处现身。当大人为自己的捉弄洋洋自得、甚至觉得很好玩,也从孩子紧张的表情中寻找到快感——自己对孩子很重要,但其实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在这刻被大人无情践踏。


后果是什么呢?后果是孩子变得胆小,总是担心大人不见了。或许在下一次,孩子走前面时,总会频繁地回头看看父母是不是还在;或许孩子可能会在公共场所紧紧拽着大人的手,一刻也不敢松开……

 

 

 

大人类似的不理智的做法很多:


为教训孩子把孩子锁在门外;

经常打骂孩子;

过早跟孩子分房睡觉;

把孩子寄养在老家或他处;

过份关注保护孩子;

大人的委屈发泄在孩子身上;

讽刺、挖苦孩子的缺点;

因担心孩子粘人而经常不辞而别;

经常跟孩子说“不要你了”;

常常捉弄孩子,损伤孩子自尊;

过早让孩子上幼儿园等……

这些大人的行为都会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可能影响孩子一生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安全感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支撑起生命和心理健康。拥有它的人,主观满意度高,乐观自信。缺乏它的人,生活满意度低,焦虑恐惧。


3岁左右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期,如果孩子6岁前还不能形成健康的安全感,这种负面影响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相比起其他孩子,他们更容易胆怯退缩、对人不信任、缺乏自信心、情绪不稳定,难以和别人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对环境适应力差。

 



上一篇:
  • 上一篇素材:
  • 下一篇:
  • 下一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