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微素材 >> 教育知识 >> 幼儿教育 >> 素材正文

培养贴心懂事的孩子,从正确沟通做起!

作者:admin    素材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4/16

 

 

点击上面的蓝色字 即可免费订阅!

微信名 (微信号:请填写您的微信号)

与孩子交流是一门真正的艺术,却往往被很多家长所忽视。



  经常接到家长的咨询,孩子不听话怎么办?孩子不爱XX(或学习或其他)怎么办?为什么孩子现在学会顶嘴了?



  其实,这些问题的症结都在于,家长以何种心态对孩子进行沟通。有时候一句不经意间的话,却会给孩子造成了极大地影响,而我们却不自知。究竟家长们要怎么拿捏与孩子的对话呢?你知道这样的对话会给孩子造成怎样的伤害么?下面罗列了一些我们经常听到或者会脱口而出的“训勉”,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它可能会对我们的孩子造成哪些的副作用吧!



“哎呀,你怎么又”






  “不要给孩子贴(不好的)标签!”我们经常这么提示自己或者别人。



  但是遇到孩子反复出现类似问题或者多次令人不满的情况时,这句话总是会首当其冲的脱口而出,充满的是做家长的抱怨和无奈,也可能在压力下是对周围人的一种暗示:“我之前就说过孩子了,我真的有在管教ta哦。”



  古训有云:“规劝于私下,扬善于公堂”。其实,换位思考,当孩子做出了和家长期望有悖的事情时,更多的是一种忐忑。当孩子处于既怕被家长责备,又浑然不知所措的状况下,家长需要做的是明确出孩子的行为不合适,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就好了。



  而无论是否当着别人责备孩子,都会给孩子贴上一种不好的标签,让孩子今后对做错事建立一种不积极的映射,恶性循环下去。



“你别给我添乱了,一边玩去”





  当家长在处理家务或者忙自己事情的时候,孩子总想过来帮忙做点什么,但因为孩子的能力有限却可能越帮越忙。不耐烦的爸妈这个时候可能会因为烦躁对孩子说话就是:“别给我添乱了,一边玩去。”



  从孩子的出发点来看,参与家务或者帮助父母解决问题其实是件值得鼓励的事情。首先,孩子的行为是从兴趣出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在这个时候可以慢下来,引导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在这一过程中,既能锻炼了手脑配合,又能获得控制感和自我认同感,如果家长引导得当,还可以让孩子学会责任与担当,您不妨一试。



  做家长,不妨学会放权,受益的是家长和孩子,双赢的教育,何乐不为?



“你不会,还是我来吧”





  和刚才那句一样,看到孩子事情做不好就着急了,马上冲上去帮忙。脱口而出:“你不会,还是我来吧!”在爸妈的事事包办中,孩子的主动性和探索欲一点点减弱,甚至形成习得性无助。那个时候,就只能像上图中的这位妈妈,无奈地叹息“孩子怎么会变得这样懒呢”。



  还有一句话和这句有异曲同工之处,就是:“你还小,等长大了再做吧!”我们可能出于对孩子的保护和爱说出这句话,但是作为孩子听到的是一种对能力的不信任,进而想要去证明自己可以,自己已经长大并付诸行动的行动“号角”。如果孩子想体现自己、渴望认同的情绪被长期压抑而得不到宣泄,就可能会变成极端的情况——叛逆。很多孩子仅仅是用叛逆来挑战家长的一句无心的话语,而这句话更多地家长说的时候是饱含着爱的。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的是多一点再多一点的耐心和包容心,如果担心孩子在探索中受伤,可以跟他说:“妈妈/爸爸和你一起做”,让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那一部分,给孩子体会参与的满足和付出的喜悦。



“你如果……,我们就…”





  可能是从小就听着我们的父母说类似的语言,耳濡目染习惯了“你如果……,我们就……”这样的“奖励”模式。



  殊不知,以孩子的表现为条件,制定家庭的活动计划,实质是在和孩子进行谈判!谈判——原谅我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出的画面——面对面的锱铢必较。可是,在家庭中谈判的主体虽是双方,但实质上决定权还是在家长手中,而非孩子。这样容易让孩子形成无力感,而且这种“谈条件”并不能使得孩子真正建立起良好的行为模式,反而让孩子从中学会了讨价还价。



“别人家的孩子都能,你怎么就不会呢?”





  中国的孩子都有一个公敌,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拿孩子跟别人比,初衷是想以此激励孩子变得更好,或者出于在人群中当着别人家长的一种下意识的自谦。然而,不管初衷如何,这句话的杀伤指数无疑都是满满的五颗星,孩子会在这样的对比中自觉不如别人,自信心被一次次伤害。抑或孩子茫然不知家长的评判标准为何,一次次的试探到底怎么才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曲线,人生是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在一些时段有些人快一点,有些人慢一点,这些都没有关系。最怕的就是揠苗助长,损坏了孩子的自信心。



“胆子也太小了,这有什么好怕的”





  恐惧其实是儿童期的正常现象,是孩子自然的感受。而否定孩子的害怕,就等于否定孩子的自我,让孩子产生无力感和挫败感。


  当孩子感到害怕的时候,父母与其说在孩子面前表现得胆大和勇敢,倒不如像孩子一样表现出胆怯,甚至装得比孩子还胆小。让孩子知道,害怕是多么正常的感受,慢慢消除孩子心中的无力感才是更聪明的做法吧。



  适当示弱,让孩子学会担当与勇敢,慢慢地变成能够保护我们的人,只需要我们慢下来,再慢下来。用满满的耐心和爱心浇灌这朵小花,相信自然的力量,等待ta的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