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微素材 >> 教育知识 >> 高中知识 >> 素材正文

|《师说》里,这些是高考必考的

作者:lei    素材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9/14

 

提示点击上方"您的公众号名称"免费订阅本微信推广平台

 

一、作品出处及写作背景

出处: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作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作者:韩愈(公元768年—公元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汉族,河南(今河南焦作)人,祖籍河南省邓州市,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二、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三、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四、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讲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通"逗”,阅读中的断句

 

五、一词多义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
  ③吾师道也:(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则耻师:(动词 拜师)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 传授)
  ⑧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 军队)
  【之】
  ①择师而教之: (代词,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 (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
  ③古之学者: (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⑤句读之不知: (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人称代词,他)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指示代词,那些 )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
  ⑦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
  【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道路、途径)
  【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于】
  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六、词类活用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2.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3.吾师道也: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6.则耻师焉: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7.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吾未见其明也: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
  9.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盛,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七、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4.无贵无贱---无---古:不论;不分 今:没有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古:风气 今:道理
  6.句读之不知---读---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7.小学而大遗---小学----古:小的方面 今:泛指低等教育场所
  8.圣人无常师---常---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10.年十七,好古文---古文---古:秦汉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11.今之众人---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