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微素材 >> 教育知识 >> 高中知识 >> 素材正文

这才是英美中学走班制的精髓和实质!

作者:佚名    素材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5/25

 

 提示点击上方"您的公众号名称"免费订阅本微信推广平台

在英美的学校观摩期间,我们得知在中学里有“恐怖的走廊”这个说法。下课了,学生们从各自的教室鱼贯而出,汇集到走廊里,走向各自的下一个教室。


虽然英美中学的走廊比中国学校的走廊宽得多,但在同一时间,上千名学生一下子涌到走廊里,那情形也着实蔚为壮观。


“恐怖的走廊”的成因是因为英美中学实行的是“教师坐班,学生走班”:每一位教师固定在一个教室里,这里是他给学生上课的地方,也是他办公的地方。


选修了他的课程的学生,来到他的教室上课,“走廊”是学生上完一节课后走向下一节课的通道。


这与国内的中小学恰好相反——学生固定坐在一个教室里,教师换班来上课。


是什么原因决定了英美中学必须实行走班制?找到这个原因,就等于找到了英美中学整个教学系统的控制器,就能解释英美教学系统的“规则”。

◎ 学生课表中的“秘密”◎


从英美州级和郡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中小学课程计划表上看,英美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与中国学校并没有很大不同。


与中国一样,语言、数学仍然是基础课程,物理、化学、生物在英美统称为科学(Science),社会科学类课程统称为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除此之外就是艺术、体育、技术教育这一类课程。


不过,这样的想法被偶尔关注到的一张课表打破了。


这是十二年级学生Aiston一周的课表。他选修的课程包括高等代数、物理、英语、经济学、心理学,还有AVID(Advancement via individual determination,通过个人意志来发展自己)和健康课程。


这些内容并没有引起我多大的注意,因为这些课程其实我们的高三学生也在学,有的学生更是选修了比这更丰富的课程。


引起我注意的是这些课程后面的“标记”。例如高等代数和AVID后面标有“HON”,物理后面标有“GT”,英语后面标有“AP/GT”,而经济学和心理学则标有“AP”。


所谓“HON”即“Honor”的缩写,即荣誉课程,课程内容不是特别“高级”。所谓“GT”即“Gifted Talented”的缩写,即资优生课程,课程内容要丰富一些。所谓“AP”即“Advanced Placement”的缩写,即大学预修课程,这些课程,一些大学是承认学分的。


如果这张课表还不能十分清楚地说明问题的话,那么当我看到巴尔的摩县有关部门制定的《选课指南》(COURSE REGISTRATION GUIDE)的时候,我就有点震惊了。


以九年级为例,数学这一门课,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五种选择:几何9(GT),几何(HON),代数2(HON),代数1,代数(数据分析)。


从《选课指南》中也可以看出,直到十二年级(相当于高三),有学生数学科一直在学代数,也有学生则已经在学微积分(AP)或统计学(AP)了。


越是高年级的学生,可选择的内容越多。可供十一、十二年级的学生选择的数学课程竟然达到了7种。当然,你选择什么样的课程来学,也是有条件的。表中也做了说明。


这两张表说明了,同一年级的学生,在同一门课上,实际上在学习不同的东西。


有意思的是,这里所谓的“不同的东西”,不是指不同的学科(例如在中国,进入高二、高三以后,有的学生选择物理作为高考学科,所以他就只选物理),而是指同一学科内的不同板块(例如在数学学科,选择代数还是几何),或同一板块的不同难度(例如同是代数,又分为“HON”和“GT”;同是几何,也分为“HON”和“GT”)。


在霍华德县有关部门编制的《高中课程标准编目》(CATALOG OF APPROVED HIGH SCHOOL COURSES)英语学科下,从九年级到十二年级,为学生提供了总共26个选择。


每个年级的学生,只需要选学其一,获得1个学分,四年共获得4个学分即可毕业。同样,学生选学什么,也是有一定条件的。只有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才有资格选修比较高级的科目。

◎ 根据学生需求制定的课程体系 ◎


看着这几份课程表,我却一时无法清晰地理出头绪。这显然与中国的中学课程体系不一样。


先说课程分类问题。刚开始的时候,我试图用我们惯用的课程分类来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结果无法分辨。


以十年级为例,有8个板块可供学生选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似乎是选修课程。


但你不管选哪一板块,必须至少要选其一,不能不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似乎又不能说就是选修课程,连“指定选修课”都不是,它就是必修课程,是英语课,必修的。


是学科课程还是活动课程?根本就没有办法这样分。这些课程的内容根本就不是按照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的模式来设计的。


仔细研究以后,我只能靠自己杜撰的一个词来为这些课程(或者叫做课程模块)分类:学生需求分类


美国中小学的课程分类,实际上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的分类。


以十二年级学生Aiston的课表为例来说,从课程性质来看,他所修的这些课程都是必修的课程。代数是数学中的一个模块,物理是科学课程中的一个模块,心理学和经济学是社会研究课程中的两个模块,这都是必修课。


但是,从具体内容来看,数学他选的是“HON”课程,英语、物理、经济学、心理学他选的是“GT”或“AP”课程,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又可以说是选修课。


显然,英美中小学是不分必修、选修的。学生可选的是自己的发展需求,自己有什么样的发展需求,就选什么样的课程。实际上,英美中小学已经构建了一个基于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我称之为“需求课程分类”:



这是一张举例性质的表格,是概而言之的,还有许多更具体的针对学生需求的分类,似乎不能穷尽。


总之,根据学生需求,美国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无比的课程类别。就是一门英语,竟然生发出26个模块供学生选择,令人惊叹。


再说课程结构。这些课程是怎么组合起来提供给学生的呢?研究下来,似乎存在两条线,一条线是根据内容的不同分为不同的“内容板块”。


例如数学,分成了“代数”“几何”“解析几何”“数据分析”等,英语分成了“语言”“文学”“创作”“人文学科”等。


另一条线,是对内容难度的分类。例如数学分为“HON” “AP” “GT”、基础、预备等,英语课里的复习、研讨以及大学预备等,都是根据学习内容的难度来分类的。


一方面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来分类,另一方面根据学习内容的难度来分类,两条线共同组织成这样一个能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的课程体系。

◎ 与课程体系匹配的教学组织方式 ◎


我在这里所指的“教学组织方式”是指:谁、在什么时候、满足什么条件、学习什么课程。具体到一个学生,你选择哪一门课程学习,与你上一年级选择了什么课程有关,但又不是绝对的。


例如七年级选择了“代数思维1”的学生到了八年级,既可以选择“代数1”,也可以选择“代数思维2”,而八年级选择了“代数2”(GT8)的学生,到了九年级,既可以选择“几何”(GT9),也可以选择“几何”(HON)。到了十年级,可选择的范围更大。


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自由选择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在河山高中(River Hill H.S)一个数学课教室里,我看见了一张成绩单,共20个学生,标明为九年级的学生有4位,标明为十年级的学生有4位,标明为十一年级的学生有7位,标明十二年级的学生有5位。换一句话说: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学同样的内容。


一方面,同年级的学生在学不同的课程,或者学同样课程的不同内容;另一方面,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学同样的课程,在学同样课程中的同样内容。


行文至此,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在英美中小学,走班制成为必然,成为不二的选择!


我试着来正式地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是各不相同的;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需要;

不同的发展需求决定了他选学不同的课程,选学课程里的不同内容;


于是课程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来分类,也可以根据不同难度来分类;

不同内容、不同难度的课程如何才能组织起来教学呢?唯一的选择是:“自由选择”;


自由选择的教学组织形式只能是:走班制。

这才是美国中小学走班制的精髓和实质。


学英美中小学的走班制,如果没有学到这个精髓,没有把握住这个实质,只能算是学到了皮毛。

 

◎ 学分制真的是必不可少的吗?◎


走班制给英美的中学带来的结果是学分制成为必然的选择。


学分制是一种评价制度,与学分制相应的是计分制。这是两种不同的评价制度,国内中学常用的是计分制。


如果说计分制是一种“彰显”,即把优秀学生选拔出来,标志出来,那么,学分制其实是有一定的“遮掩”作用的,即学得不那么好的学生,被安全地保护在“学分制”下。


以前面十一年级的英语为例,你不管选修了普通的“英语11”“HON”课程,还是选修了“GT”“AP”层次的“语言与创作”“高等写作”,或者“非洲裔美国人文学”,你获得的学分都是1。


这个“1”记录了你在十一年级的时候选修了“英语”中的一个板块这个经历,在“选修了英语”课程这一经历上你与其他学生获得了一样的评价。虽然你与其他学生所学到的东西在客观价值上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要为学得不那么好的学生用学分制“遮掩”一下他“学得不那么好”?让我们回到英美中小学教育背景下来思考这个问题。


整体来说,英美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完全的“自由选课制”。在上文中我已经用两句话概括了这种完全的自由选课制的情形:同年级的学生在学不同的内容,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学相同的内容。


如果我们为不同类型的课标上不同的“分值”,高难度的课分值高,诱导学生为了追求更高的分值选择不符合自己实际需求的课程,低分值的课就没有人选,即使它恰好是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的。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学分制,自由选课就成为一句空话。学生将被迫不顾自己的学习实际,片面地追求高分值的课。


因此,如果说英美的教学组织方式保证了学生的自由选课,那么自由选课则要求学分制不可或缺。


我也曾在自己任教的学校试图推行学分制。但我最后发现实行不实行学分制对学校、对学生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我没有做到让学生自由选课,也就没有真正做学分制的必要。


实行学分制,其前提是学生自由选课。对“学生学什么的自由”的制度保证,是学分制功能之核心。

 

 


下一篇:
  • 下一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