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微素材 >> 健康养生 >> 心理体检 >> 素材正文

心理学上怎么解释同性恋?

作者:lei    素材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7/2

 

 



提示点击上方"您的公众号名称"免费订阅本微信推广平台

 

对同性恋最早的印象是很多年前堂姐一脸兴奋的对我说:"你知道吗?同性恋是遗传造成的。" 当时的我们只是将同性恋看做是怪胎。同学们喜欢聚在一起嘲笑那个总是和女生混在一起玩的男孩,"他是同性恋"。我们不在乎他们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不在乎他们今后的生活会不会有困难,只是觉得有趣。但现在,我们自己的身边也有不少朋友陆续出柜,我们才意识到原来同性恋是这么大的一个群体。


写到这里,我回头问了下我的室友,"你身边的同性恋多吗?就认识的。" "多啊。" 她随口回答。"他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点?" "嗯,不好说……要说的话,就是他们都很文艺。" 她在"很文艺"那里着重强调了一下。"就是很潮,是不是?" "嗯,就是他们都会很注意自己的形象……"


同性恋会格外注意自己的仪表,这几乎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了。而且,这一点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也已被证实了。发表在《心理科学进展》上的一篇研究《男同性恋的身体意象:特点与理论分析》[1](张春雨 、韦嘉等,2012)中就有指出:男同性恋相比异性恋在身体不满意度和身体监管等方面得分显著偏高。当他们在评价他们自己或其他男性时,也更倾向于关注表面和外部表现。当然,这并不能说明格外关注自己外表的人是有同性恋倾向的。


同性恋的成因非常复杂,大众普遍接受的解释是,同性恋就是遗传的,天生的,没法改变的。之所以这样的解释这么被认可,我想可能是因为这样的解释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不同性取向的人群之间的冲突。对同性恋者来说,他们能更好的接受自己 —— 这是天生的,不是我的错,这是不能改变的,所以我不用做任何改变。对其他人,他们也能更好的接受同性恋,因为同性恋不再是一种病态,而只是如不同肤色一样的不同类型的人。


春光乍泄剧照


然而,心理学却对同性恋的成因给出了很多不同的解释,然后这些解释并没有一个能够完全的解释清楚这个现象,但这些不同的解释加在一起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看清这个现象的成因。这些解释在现在看来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神经生理。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弗洛伊德认为同性恋是性心理发展阶段固着的表现。3-5岁是人类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期,在此阶段,幼儿会对异性家长产生本能的性欲渴求,同时对同性家长产生敌对感。如果能够顺利度过这一时期,那么个体的性取向就能正常发展,否则个体将可能产生性欲倒错。这个理论会让人联想到一些事例,如某些和母亲关系格外亲密的男性,最后找到一个类似于父亲角色的同性做自己的伴侣。


从行为主义的角度,同性恋的形成更多的是一种适应和学习的过程,主要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塑造。例如,有的个体在异性恋经历中遭遇了挫折而在同性恋的经历中得到的满足,那么他/她就有可能发展成为同性恋。又或者,如果一个个体的第一次性行为是由同性引发的,并有一定强度的亢奋,(小壹注:或者由于环境的限制,身边都是同性,如男校、女校、军队,一旦与同性发生关系并体验到强烈的快感),那么他/她就有可能在性与同性之间建立起联接,从而发展成为同性恋。这个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一些人突然发生性取向转变的现象。



捡肥皂不只是个笑话,俄军中同性恋现象严重


从神经生理的角度,一些双生子的研究显示,同卵双生子同性恋共发率显著高于异卵双生子。Robinson等(2000)对男同性恋的食指和中指的比例进行的研究显示,男同性恋的食指和中指的比例显著小于男异性恋。而之前已有研究表明食指和中指的比例与产前雄性激素的水平呈负相关,与雌激素的水平呈正相关。从而间接的表明了产前高水平的雄性激素容易导致同性恋。


同性恋是个有趣的话题,一直都是。中国也好西方也好,自古就存在着这样的一类人。从四千年前的古埃及、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开始,同性恋现象就已进入史实记载。当代人类学研究还发现,在很多原始部落中,同性恋被极力推崇,甚至在20世纪已有三分之二的社会默认了同性恋及其活动。但是,从进化的角度来说,他们这类人是没有繁殖能力的,或者说繁殖后代的可能性很小。如果一个基因不能有助于这个种族的繁衍,甚至是危害种族的繁衍,那么它应该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在人类的进化史上才对。但同性恋的现象为什么会一直存在呢?接下来,我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在同性恋的进化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假说。



断背山剧照


杂合优势理论


该理论从基因视角来解释同性恋进化的潜在机制,它认为同性恋作为一种隐性基因获得遗传是因为它伴随着高适应性的第二特征。该假设最早是由 Hutchinson 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提出。他认为,在隐性基因存在的情况下,杂合性等位基因比纯合性等位基因在适应性上更具优势。一项关于镰刀细胞贫血症的研究支持了该理论。该研究结果显示镰刀细胞在基因杂合的情况下,隐性的贫血症状基因不仅很少得到表达,而且它还能够提高该基因携带体对疟疾的免疫力,这便是杂合优势(Kirby,2003)。


提倡同性恋基因进化机制的研究者认为,同性恋虽然没有生殖上的意义,但是其基因本身却携带着其他高适应性的特征。McKnight 根据这一机制对男性同性恋者的某些特质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女性控制着同性恋基因的外显率这一假设。女性更易被携带有同性恋基因的异性恋男性所吸引,因为这种杂合性异性恋男性较敏感、有创造性、交际技巧良好。但是当面对那些外显性非常明显的同性恋男性(小壹注:过于娘们)时,女性一般都会比较谨慎,并拒绝把他们作为自己的伴侣,这是因为他们会降低后代的繁殖适应性(Kirby,2003)。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什么同性恋基因持续存在,同样也可以解释在进化过程中异性恋基因始终占据上风这一现象。


不过,该理论也受到了许多学者的质疑,首先就是同性恋基因到底存不存在的问题,并且,该理论也没有进一步指出同性恋基因所伴随的第二特征具体有哪些。


春光乍泄剧照


女性多产理论


女性多产理论认为男性同性恋的同胞姐妹由于携带了同性恋基因,因此生殖能力比一般水平更强,而她们的高生殖成功率正好弥补了男性同性恋个体的生殖缺损。


Trivers 和 Rice 认为同性恋基因附着于X性染色体上,而携带有该基因的女性生殖力更强。X染色体存在于女性体内的概率是它存在于男性体内的两倍,虽然对抗性等位基因可能会降低某一性别的适应性,但它却可以提高另一性别的适应性,因此一个性别等位基因如果能够有助于女性的生殖能力,那么它即使对男性的生殖能力有两倍的损害,也仍然能够留存下来。另外Camperio-Ciani(2004)发现,与男异性恋相比,男同性恋的姐妹具有更多后代。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同性恋基因的存在形式显然有利于女性的生殖成功,却不利于男性的基因传递。King(2005)等的研究发现男同性恋的其他亲属也有更多的家庭成员。


同杂合优势理论一样,这一理论也存在同性恋基因是否存在的问题。尽管在对一些动物的行为观察中,确实发现了该机制的存在,然而目前尚无充足证据支持同性恋男性的姐妹比异性恋男性的姐妹生殖力更高。再者,假如该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男性同性恋的发生,那么对于女性同性恋的存在似乎难有说服力(小壹注:也许是女同性恋的兄弟具有更多后代:P)。


超突变理论


该理论认为,同性恋性吸引与基因有关,同性恋特殊的基因结构具有超突变性,它使得同性恋尽管不符合进化的基本假设,但依然能够在进化的过程中保存下来。


亲族选择理论


Weinrich 和 Wilson (1975)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 亲族选择理论模型 来解释同性恋的进化机制。该理论模型认为,在进化过程中同性恋基因能保存下来,是因为同性恋者对亲族成员有更多地投入从而补偿了他们放弃繁殖所带来的损失,而这些亲族的后代就可能携带同性恋基因(小壹注:应该可以这么理解,如果小熊的舅舅是个gay,没有孩子的他就会更关注家里的后辈——比如小熊,那么小熊的后代就可能携带同性恋基因)。


亲族选择理论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Ruse(1982)发现,具有权势或者特殊职位的同性恋者(如牧师和萨满)会拥有可增值的价值资源,这些能使他们更倾向于帮助亲属。


同盟形成假说


Muscarella 于2000年系统地提出了同盟形成假说。该理论认为,同性性行为有助于同性之间形成一种长期互相支持的同盟关系,同辈之间的帮助以及拥有具有高社会地位的同伴能增加个体对资源获得的可能性;同时当其他个体入侵时同盟也能起到帮助抵御的作用。所以同性恋行为更多的是一种个体的生存策略。


父母操纵理论


20世纪80年代早期,Ruse 认为父母操纵可能是同性倾向进化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从进化角度而言,父母十分关注后代对自己基因遗传的作用,但哪个孩子传递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基因得到最大限度遗传。因此,父母可能会减少某个后代的生育机会,将其培养成同性取向,作为家族内抚养孩子的助手,并尽量把有限的资源分配给在他们看来生殖力更强的子女身上以实现基因遗传的最大化。


该理论模型的证据主要来自有关出生顺序对同性恋的影响的研究。Blanchard 等发现,男同性恋比起女同性恋和男异性恋拥有更多哥哥,并且比男异性恋的出生顺序显著靠后。一项统计数据表明,有14.8%到15.2%的同性恋者性取向可能是由于出生顺序效应而导致的。每多一个哥哥,那么弟弟是同性恋的概率就可能增加33%,并且,如果哥哥占的比例越高,这些男同性恋的女性特质更加明显。



权力的游戏剧照


可以看出对同性恋的解释可以说的包罗万象,有的是从基因遗传来解释,有的是从潜意识来解释,有的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解释。这些人是因什么原因而成为同性恋的也许并不重要,存在即是合理的。可能是发生了性倒错,也可能是发现了真实的自己。随着社会的越来越包容和开放,我想任何类型的人都是可以在这个社会里幸福快乐的生活的。

 

 

 

 


上一篇:
  • 上一篇素材:
  • 下一篇:
  • 下一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