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微素材 >> 健康养生 >> 儿童健康 >> 素材正文

轻松看懂小儿化验单之尿常规!你也可以成为育儿专家。

作者:admin    素材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2/10

点击上面的蓝色字 即可免费订阅!

微信名 (微信号:请填写您的微信号)

一、为什么要检查尿酮体

尿中的酮体是三种不同成分的总称,它们分别是丙酮、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它们是体内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

正常情况下产生极少,用我们现行的常规方法检测不出,因此正常人通体定性试验为阴性。但在饥饿、各种原因引起的糖代谢发生障碍脂分解增加及糖尿病酸中毒时,因产生酮体速度大于组织利用速度,可出现酮血症,继而发生酮尿。

正常值:阴性。

二、尿常规上的字母含义及临床意义

1、颜色(COL

参考值:透明无色,淡黄色或琥珀黄色

临床意义:

乳白色为乳糜尿,有时与小血块并存,常见于丝虫病;灰白色云雾状浑浊为脓尿,常见于泌尿系化脓性感染;混浊多为无机盐结晶;红色云雾状浑浊为血尿,常见于肾脏肿瘤、急慢性肾炎、肾结石、肾结核等;暗褐色、黑色尿为血红蛋白尿,常见于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症、溶血性贫血、疟疾、蚕豆病等;深黄色尿为胆红素尿,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等;黄绿色为绿脓杆菌尿,常见于泌尿系统绿脓杆菌感染。

2相对密度(SG)

密度原称尿比重,主要用于了解肾脏浓缩能力。

参考值:成人随机尿液:1.003~1.035。晨尿:>1.020。新生儿随机尿液:1.002~1.004

临床意义:

(1)密度升高:表示尿液浓缩,见于①生理性:禁水、大量出汗等。②病理性:蛋白尿、惊厥、肾脂肪变性、急性肾小球肾炎、心力衰竭、高热、脱水、周围循环障碍及使用造影剂等。

(2)尿密度降低:表示肾浓缩功能减退,见于①生理性:如大量饮水。②病理性:尿崩症、慢性肾炎、尿毒症、急性肾炎多尿期、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胶原性疾病、蛋白营养不良等。等张尿:肾实质有严重损害时,尿密度一般固定在1.010左右,呈等张尿,主要见于尿毒症。

3、尿蛋白(PRO)

健康成人24小时尿中排出蛋白质总量为(80±24)mg,如24小时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过1 50 mg,称为蛋白尿,分为生理性蛋白尿和病理性蛋白尿。生理性蛋白尿指泌尿系统无器质性病变,尿内暂时或一过性出现蛋白质。病理性蛋白尿是指泌尿系统发生器质性病变,尿中蛋白质持续超过l 50 mg/24 h’。病理性蛋白尿是肾脏疾病的可靠依据。

参考值:定性:阴性;定量:10~150 mg/24 h

临床意义:

(1) 生理性蛋白尿

①功能件蛋白尿:剧烈运动、高热、寒冷、神经紧张等引起的蛋白尿,蛋白定性一般不超过一个“+",多由于肾缺血、肾血管痉挛或充血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加所致。②体位性蛋白尿:脊柱前凸或长时间站立时,在肾静脉受压导致肾静脉压升高.通过肾小球滤过的蛋白质吸收不良引起,体位性蛋白尿定性试验有时高达“++”,此种蛋白尿经卧床休息后可消失,多见与儿童和青年。部分病例是早期肾炎的反映。③摄食性蛋白尿:如注射小分子量蛋白质或一次食人大量蛋白质。

(2) 病理性蛋白尿:

①小球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②肾小管疾病:如活动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重金属(汞、镉、铋中毒及应用某些药物等。③肾脏病变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时,尿中低分子和高分子蛋白质均大量增多,是肾功能不全的指征,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等。④严重泌尿系感染、急性溶血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

4、尿糖(GLU)

生理情况下,正常人血糖浓度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尿中可有微量葡萄糖,浓度为0.3~0.8 mmol/L,由于肾小管近曲小管对葡萄糖分子的重吸收,晨尿或空腹尿定性试验阴性,尿糖定性阳性称为糖尿,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

参考值:定性:阴性

临床意义:

(1)生理性糖尿:生理性糖尿是由于肾小球滤过增加,肾小管相对吸收减少所致,见于一次摄入大量糖类,静脉注射葡萄糖、精神过度紧张、情绪激动、妊娠等。

(2)病理性糖尿:①糖尿病。②肾性糖尿:见于家族性糖尿、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新生儿糖尿等。③其他: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肿瘤、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垂体瘤、急性心肌梗死等也可出现尿糖阳性.尿糖检测的假阳性或假阴性:尿液被强氧化剂、双氧水等污染时可产生尿糖假阳性。大量水杨酸盐、高比重尿、尿酮体>400 mg/L或久置的标本可引起尿糖假阴性,应特别注意高浓度维生素C对葡萄糖造成的假阴性。

5、尿酮体(KET)

酮体是脂肪酸的分解产物,包括丙酮、乙酰乙酸、β一羟丁酸。正常人尿中酮体含量极少,一般定性试验为阴性。

参考值:尿酮体定性:阴性。定量:丙酮3 mg/24 h

临床意义: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本病一般尿酮的升高先于血酮,故尿酮检查对诊断重症糖尿病极为重要。

(2)非糖尿性疾病:严重饥饿、剧烈呕吐、严重腹泻、脱水、子痫、营养不良、剧烈运动、全身麻醉、肾小管功能不全等病人,因碱质丢失过多、有机酸相对增多,可大量缩合成酮体,由尿中排出,使酮体呈阳性。

6、尿胆红素(BIL)

胆红素为橙黄色化合物,血浆中有3种:未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和δ-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相对分子质量小,溶解度高,可通过肾小球滤膜由尿排出。正常人血中结合胆红素含量很低,滤过量极少。

参考值:定性:阴性

临床意义:

尿胆红素检测主要用于黄疸的诊断和黄疸类型的鉴别诊断。尿胆红素阳性,常见于肝实质或阻塞性黄疸病。

7尿胆原(UBG)

结合性胆红素排入肠腔转化为尿胆原,从粪便排出为粪胆原。大部分尿胆原从肠道重吸收经肝转化为结合胆红素再排人肠腔,小部分尿胆原从肾小球滤过或肾小管排出后即为尿胆原。

参考值:定性:弱阳性,尿1:20稀释为阴性。定量:1~4 mg/24 h

临床意义:

(1)尿胆原增多,常见于病毒性肝炎、溶血性黄疸、心力衰竭、肠梗阻、内出血、便秘等病症。

(2)尿胆原减少,多见于长期应用抗生素、阻塞性黄疸等。

8隐血试验(BLD)

尿液分析仪检测的尿B LD是指尿液中红细胞和(或)红细胞变形裂解后溢出的血红蛋白,因此BLD报告的阳性程度往往高于显微镜检查的红细胞数。正常人尿液中可有极少量陈旧红细胞,偶尔引起B LD的微弱阳性,成年女性由于白带污染常引起BLD的弱阳性。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尿BLD阳性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尿路感染、结石、结核、肿瘤、血管畸形及出血性疾病等,以上疾病的显微镜检查多可查见数量不等的红细胞。而有些情况的BLD阳性,显微镜多查不到红细胞,称血红蛋白尿,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寒冷性血红蛋白尿、大面积烧伤、疟疾、病毒性感染、急性溶血性疾病等。临床上,对于一些临床无症状而BLD阳性者,应注意定期复查。

9酸碱性(pH)

即尿液pH值

参考值:尿pH值(酸碱性)为5.5~7.4,一般情况下为6.5左右

临床意义:

(1)生理因素对pH的影响:①饮食:摄食大量肉类及混合性食物,pH降低;摄食大量蔬菜、水果,pH升高。②剧烈运动、大汗、应激状态、饥饿时,pH降低。

(2)病理变化:①pH降低见于代谢性酸中毒、痛风、糖尿病、肾结石、坏血病等。②pH升高见于碱中毒,原发性醛固酮增多、膀胱炎等。

10尿液显微镜检查

尿液及其沉渣的显微镜检查,主要观察尿液中的有形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细菌及尿液中的各种结晶等,是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值:

红细胞:<3个/高倍镜视野;

白细胞:<5个/高倍镜视野;

肾小管上皮细胞:偶见(但在新生儿较多见)/高倍视野;

鳞状或移行上皮细胞:偶见/高倍视野;

透明管型:<或等于1个/低倍镜视野;

其他管型:无;

结晶:少量(非病理性结晶,如磷酸盐、尿酸、草酸钙等结晶)。

临床意义:

(1)红细胞:>3个/高倍镜视野即为镜下血尿。增多:见于泌尿系统的炎症、肿瘤、结石等。如以形态异常的红细胞为主,提示肾性疾病,但也见于全身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以及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的疾病,如前列腺炎、盆腔炎等。女性病人月经期及月经期前后的几天中,都可出现红细胞,此为生理性,应注意排除。

(2)白细胞:>5个/高倍镜视野即为镜下脓尿。增多:主要见于泌尿系统的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也可见于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疾病,如前列腺炎、阴道炎、盆腔炎等.

(3)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实质损害时,如肾小球肾炎,可见较多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出现与肾小管坏死及肾移植排斥反应和间质肾炎有关。泌尿系统炎症时,还可见较多鳞状上皮细胞和移行上皮细胞。

(4)管型:出现管型表示肾实质损害,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衰竭等。出现红细胞管型,提示肾性出血,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出血、急性肾小球坏死、肾梗死、恶性高血压等。出现白细胞管型,提示肾实质有细菌感染性病变,如急性肾盂肾炎、肾脓肿等,特别有助于肾盂肾炎与膀胱炎鉴别,后者为阴性。颗粒管型,正常人尿中无粗颗粒管型。细颗粒管型可偶见于运动后,颗粒管型的出现和增多,提示肾脏有实质性病变,表明肾疾病的恶化或进入晚期。蜡样管型的出现提示肾小管有严重病变,预后差,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尿毒症、肾功能不全等。出现脂肪管型提示肾小管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脂肪变性,如亚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毒性肾病等,尤其多见于肾病综合征.

(5)结晶:生理性结晶,如草酸钙、尿酸、磷酸铵结晶;病理性结晶,如胆红素结晶、胱氨酸结晶、亮氨酸结晶、酪氨酸结晶、胆固醇结晶、放射性结晶、磺胺类药物结晶等。结晶出现在新鲜尿中,并伴有较多红细胞应怀疑患有肾结石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