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微素材 >> 电脑知识 >> 病毒防御 >> 素材正文

20年前,青年屌丝眼中的电脑病毒

作者:lei    素材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15

点击上面蓝色字即可免费订阅!

您的公众号名称 (微信号:设置您的微信号)  


  本文写于1995至1996年4月间,描绘了当时一位青年屌丝眼中的电脑病毒。今天原汁原味,未加雕琢,予以“搬运”。

  从字面上看,“病毒”让人生畏,其实“电脑病毒”只是对危害电脑的一种电脑程序的形象比喻,与人体上的生理疾病毫无关系,但对电脑确影响至深,使电脑不能工作,并出现一些反常行为。

  94年国内某用户的电脑感染一种命叫DABI的病毒1小时后,病毒控制电脑有板有眼的演奏起歌曲,让人啼笑皆非。它们一曲奏遍,便从头重来,循环演唱使电脑无法工作。据某高校反映,该校的三个系的电脑网,因感染该病毒,一个月内相继崩溃,网上信息全部丢失。此病毒在94年广为传播,涉及的地区有福建、广西、湖北、湖南、内蒙、山东、陕西等地区。

  说起电脑病毒一词的起因有一个小故事。本世纪中期,哈佛大学一台实验用的大型电脑忽然出现了故障。一名工程师对其进行了检查,想在复杂的线路和晶体管中找出病因。最后,他从中夹出了一只卡在线路中两英寸的蛾子,是它造成了故障。此后的一段时间里,电脑工程师每逢遇到电脑出故障时,都戏称电脑里面有病毒。现在这只有名的蛾子仍保存在弗吉尼亚的一个美国海军地面装备计算中心。不过时至今日,电脑病毒不再泛指电脑出现的一切故障,而是特指一种人为设计的旨在干扰电脑正常运行的程序。

  50年代后期,Bell实验室的专家研究出一种娱乐用的CoreWar电子游戏程序,结果这种游戏引起了电脑系统的瘫痪,于是这种游戏没有被推广,但其对电脑的破坏作用引起了一些人的兴趣。

  在美国大学校园里有许多人从事电脑病毒的开发和散播,世界电脑病毒安全协会的资料显示:从全球范围来看,电脑病毒数的月增加量与学生的假期有关,在暑期及寒假中,学生有大量的时间玩电脑,电脑病毒的数量也相应明显地增多。

  1977年,美国出版了一部科学幻想小说《青春期》,书中描绘了一种能在电脑之间相互感染的病毒,这种病毒控制了数千台电脑,向人类挑战。到了1988年,电脑界的这个幽灵终于来了。这年的一月份,美国年仅23岁的小莫里斯编制了一个名叫“蠕虫”的电脑病毒程序,然后送进了互联网中,以闪电战的方式击垮了6000多台联网的电脑。为了制止事态的恶化,美国国防部不得不亲自出马,成立了电脑病毒应急小组。这一事件影响非常大,被评为当年世界十大科技新闻之一。

  德国有一个名为Chaos的电脑黑客俱乐部,专门致力于开发电脑病毒及非法闯入有安全防卫措施的电脑系统。Chaos原指混沌学,该学派创始人之一E.洛伦兹曾提出著名的蝴蝶效应理论,即在特定环境下,小小的误差,即可引起灾难性的后果。这些黑客们便是出于这种心态而将这个俱乐部命名为Chaos,他们往往通过制造新病毒来炫耀他们的能力。

  1989年12月,肯尼亚的一些银行、公司及国家机关的电脑系统相继感染了一种病毒并受到破坏。最后经检验,发现该病毒来自标有“艾滋病信息库”的电脑软盘,软盘来自巴拿马一家自称“西布格公司”,它免费向欧洲、北美、远东、非洲的一些各大公司和银行邮寄,截至1989年12月该公司寄出至少1万张软盘。随盘说明介绍该软盘程序专为艾滋病预防者和医务人员编制的,使用者可查阅各种有关艾滋病的资料,但它又声明使用者需向西布格公司支付378美元,否则,届时程序将自行中断。但肯尼亚的一些大银行发现,它不仅仅是中断这套程序的执行,而且破坏原有的电脑系统。造成很大的损失。此后,英国、南非许多部门的电脑也纷纷罹难。此事引起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关注,经过调查,查明此事系一个名叫鲍勃的美国人所为,最后联邦调查局以敲诈、勒索的罪名逮捕了他。

  由于电脑病毒类似于生物病毒一样,在电脑之间有着极强的传染性。这加深了电脑用户对电脑病毒的神秘感,认为病毒本身蕴含着深奥的技术,同时由于电脑病毒本身具有的破坏性,于是电脑用户产生了对电脑安全运行性的怀疑,似乎电脑病毒将成为现代电脑的终结者,在电脑领域引起了不小的恐慌。此后,电脑病毒如雨后春笋在全球遍地开花,使电脑用户闻毒色变,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据有关资料介绍:全世界已发现的电脑病毒近4000种,而且还有大批人在暗地里不断开发一些新病毒,让电脑用户防不胜防,电脑病毒象电脑界的一场瘟疫,在全球范围内的电脑上肆虐。

  1992年,一些曾是前苏联克格勃成员的工程师扬言要将一些电脑病毒放入一家知名公司的电脑系统中,妄图借此勒索这家公司一笔,他们开出的价码是100万美元。

  电脑病毒有一段时期内还被用来保护软件开发者的版权利益,这些软件开发人员为了保证自己的劳动成果不会被非法拷贝,便在其电脑软件中加入了电脑病毒,理论上讲这种病毒在正版软件合理使用情况下不会发作,而在非法拷贝情况下会造成破坏。但这种病毒就象“渔夫与魔鬼”那个故事里的瓶中魔鬼一样,一旦它被放出来,制作者就无法对其进行控制了,从而由自卫者的身份转化为主动出击的魔鬼。电脑界有一个很著名的巴基斯坦智囊病毒,是巴基斯坦电恼工程师阿维兄弟开发的,其本意是为了追踪对他们软件产品的非法拷贝者,主观上并无恶意。1986年初,他们把这个病毒程序拷贝了一份送给朋友。不久该病毒登陆美国,相继出现在特拉华大学、匹兹堡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高等院府,并且在传播过程中被人修改成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开始“乱杀无辜”。

  1987年5月,美国罗德岛的《普罗威斯顿日报》编辑部储存在电脑中的文件变成了如下的内容:“欢迎进入土牢,请小心病毒,如需防病毒疫苗,请与我们联系。某某公司敬上。”有关方面对之进行追查,发现该病毒已广为传播,而它本来是一家软件公司防止非法复制的自卫性病毒,不料在使用过程中背离了其开发宗旨。

  94年间,反种族主义斗士--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在竞选中获得了成功,成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但在通往成功的最后一阶台阶上,曾受到电脑病毒的“阻挠”,因为在最后统计选票的关键时刻,出现了电脑病毒干扰的严重事件,迫使选票结果推迟了几天,险些使大选结果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虽然最后经过电脑专家的“抢救”,化险为夷,保住了大选结果。但这一事件的起因:是无意而为还是白人至上主义者的蓄意破坏,迄今仍是个谜。

  在我们国内最早出现的病毒是1989年底在西南某工厂首次发现了的小球病毒,该病毒又被作“圆点”、“乒乓”病毒,由于它是国内首例发现的病毒,因此它还被叫作“001”号病毒,它最早是在西南铝加工厂的计算中心发现的。由于当时人们对电脑病毒知识还缺乏了解,因此它在国内一度广泛流行。小球病毒发作时,会在屏幕上出现一个类似乒乓球的的小圆点,不断地弹跳,干扰屏幕的显示,并使电脑系统运行速度变慢。小球病毒还有几种变种:一种是流星病毒,发作时屏幕上出现一颗流星闪过,然后一切正常,每隔15分钟重复一次;一种是苹果病毒,在汉字操作系统中,每隔半小时屏幕上出现提示:“我要吃苹果”,操作者输入“苹果请”后便恢复正常(为什么我觉着这样的病毒有种莫名的喜感……)。此后,各种电脑病毒在国内电脑上相继登场,到目前我国已陆续检测出电脑病毒百余种。

  据美国国家计算机安全学会的一份报告指出:大约四分之一的病毒源于美国;一批知名的电脑病毒来自保加利亚、印度;VIR病毒来自德国。随着电脑网络的建立的与发展,电脑病毒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有些国家甚至将其用于现代电子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