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微素材 >> 情感驿站 >> 哲理故事 >> 素材正文

6个小故事——这几个故事,需要你认真的读几遍~

作者:lei    素材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2/2

点击上面蓝色字即可免费订阅!

您的公众号名称 (微信号:设置您的微信号)



弱者生存多智慧

弱者的生存之道星星点点写满了智慧。一只小小的猱会靠舔野猪的肛门,让其在“舒畅之极”中死于非命;非洲丛林中的蚂蚁、亚马孙河里的蜂鸟靠着“团结一致、同心同德”而所向无敌。还有一种“蜥蜴”的生存更叫人有所省悟。蜥蜴太弱小太渺小了,处处都是天敌,周围充满了“风声鹤唳”,它 却在地球上生存了上万年。蜥蜴可以随着环境变化不断地变换自己的肤色,借此逃过一次次生命劫难。老鼠毒不尽,灭不完,据说是这厮遭到药毒后,会迅速传播信息,提醒同类不要上当。


这个世界上的生存法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非强者生存。恐龙高大威猛,但它却在地球上消亡了。相对于强者来说,弱者的天地更广大辽阔,有更低的要求和梦想,有更多的选择和妥协,因为懂得适应,因势利导,他们就有更多的生存机会。


于此想到美国通用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所说,“这个世界是属于弱者的,因为弱者最懂得适应”,真是一语中的。


千万莫要小看老百姓的智慧,在刚烈仁勇上,他们即使是一个鸡蛋也要碰你一身黄,即使你是大山也要钻你一个洞。他们调侃富人、有权之人和霸道之人,往往在幽默之中,以超常的睿智,弄得你哭笑不得,以解心头之闷。民间有很多这样的笑话:有一颐指气使、趾高气扬的当官者,每每出行总是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一日与随从驱车去乡下消遣,问一去处,还有多少里。随从也很市侩,大大咧咧向一老汉问路时都不称呼一声,老汉也倔,用手指着前方说“无礼”(五里),既指责了随从,也委婉地告知了路程,足显了智慧和气量,一时传为佳话。


我们读《红楼梦》,常常替主角泣泪,为女角担忧,其实内中的小人物诸如焦大、李十儿之类都很有嚼头,刘姥姥也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角儿,真用得上“可爱、可敬、可亲”这几个词。她还很有人情味,当有人趁危乱之际,要拐卖王熙风的独生女巧姐时,她就见义勇为,在人贩子的鼻孔下,机智地把巧姐转到了乡下。单从塑造小人物的角度看,《红楼梦》这巨著就很不得了,以至时隔百年之后,有的人站在刘姥姥面前,恐怕还会感到脸红耳燥,浑身都不自在。


弱者的智慧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百姓人家深谙“由奢入俭难,由俭入奢易”的道理,他们要求子弟少年时吃点苦,受点难,打好基础,创点事业,免得“老大徒伤悲”。如此这般的生存智慧,滋生于普通人的生活土壤,虽然长不出异草奇葩,但也如沾露的小花,默默散发出幽香。


“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惠能灭万年愚。”普通人超脱的思路就是明灯一盏,积极的心态就是那大智慧。生活艰辛,人生苦短。需要我们从容地用那智慧燃亮明灯,以此驱散黑暗阴霾。弱者的生存智慧林林总总,让我们在生活的负重中,减轻了不少沉疴。在这一方面,老百姓的智慧语言,也是极其出彩的。一些俚语,往往都独出机杼,别有机锋,都灵动地闪烁着智者的火花。这是生存智慧的一种外延和扩大。


毕加索拒绝“毕加索第二”

维克托是位法国画家,他父亲是位外交官,与大画家毕加索是好朋友。维克托从小喜欢画画,他14岁那年,父亲带他去见毕加索。父亲想让这位大画家收儿子为徒。可是,毕加索看了维克托的画后,当即拒绝了!


“你想让他做一个真正的画家,还是做一个毕加索第二?”毕加索问。


“我想让他像您 那样成为一个真正的画家!”外交官答。


“假若是这样的话,你就把他立即领回去!”毕加索回答。


40年后,维克托的画第一次进入苏富比拍卖行,一幅画拍到160万英镑。虽然他的画价只有毕加索的几十分之一,但他仍非常高兴。


有一次,记者采访他。他感慨地说:“毕加索不愧为真正的大艺术家,他知道收徒就是抹杀那个人的天性。我真庆幸他当年拒绝了我父亲的请求。”


他是位中国画家,父亲也是位外交官,与大画家张大千是好朋友。他14岁那年,父亲带他去见张大千,父亲想让这位大画家收儿子为徒,因为他儿子从小喜欢画画。张大千看了小画家的画后,非常高兴。


“是个天才,我收下了!”大师说。“快给先生叩头!”外交官立即催促儿子。从此他成了张大千的弟子。


40年后,他的画也进入了苏富比拍卖行,一幅画拍到30万元人民币。虽然他的画价只有张大千的几十分之一,但他仍非常高兴。


有一次,记者采访他。他说:“我之所以有今天,与大师的耳提面命分不开啊!大师言传身教,使我得到了泼墨真传。我要继续努力,把泼墨艺术传承下去。”


上世纪80年代,法国画界多了一个流派———视幻艺术派,代表人物为维克托。同一年代,中国也多了一位张大千的真传弟子。


常想一二
朋友买来纸笔砚台,要题几个字挂在新居客厅里。展纸,磨墨,写了四个字“常想一二”。


朋友说:“这是什么意思?”


“俗语说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们生命里面不如意的事占了绝大部分,因此,活着本身是痛苦的。但扣除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还有一两成是如意的、快乐的、欣慰的事情,我们如果要过快 乐人生,就要常想那一两成好事,这样就会感到庆幸,懂得珍惜,不致被八九成的不如意所打倒了。”


朋友听了,非常欢喜,抱着“常想一二”回家了。几个月之后,他来探视我,又来向我求字,说是:“每天在办公室里劳累受气,一回家之后看见那幅‘常想一二’就很开心,但是墙壁太大,字显得太小,你再写几个字吧!”对于好朋友,我一向有求必应,于是为“常想一二”写了下联“不思八九”,上面又写了“如意”的横批,中间随手画了一幅写意的瓶花。


没想到过了几个月,我被许多离奇的传说与流言所困扰,朋友有一天打电话来,说他正坐在客厅我写的字前面,他说:“想不出什么话来安慰你,念你自己写的字给你听: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如意。”


接到朋友的电话使我很感动,我常觉得在别人的喜庆里锦上添花容易,在别人的苦难里雪中送炭却很困难,那种比例,大约也是八九与一二之比。


不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后,在生活中大概都锻炼出宠辱不惊的本事,那是因为他们已经历过生命的痛苦与挫折,也经历了许多情感的相逢与离散,慢慢地寻索出生命中积极、快乐、正向的观想,这种观想,正是“常想一二”的观想。


生命已经够苦了,如果我们把几十年的不如意事总合起来,一定会使我们举步维艰。生活与感情陷入苦境,有时是无可奈何的,但是如果连思想和心情都陷入苦境,那就是自讨苦吃,苦上加苦了。


阅读一些人物的传记和回忆录,发现他们的生命几乎就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的真实证言,但他们在面对苦难时也都能保持正向的思考,能“常想一二”,最后他们超越苦难,苦难便化成生命中最肥沃的养料,是为了他们开启莲花所准备的。


使我深受感动的不是他们的苦难,因为苦难到处都有,使我感动的是,他们面对苦难时的坚持、乐观与勇气。


原来如意或不如意,并不是决定于人生的际遇,而是取决于思想的瞬间。原来,决定生命品质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


“微软”哲学

佛经里有则故事:父亲要儿子上街买酒菜招待客人,却久久不见儿子回来。父亲上街找人,看到儿子正跟人僵持。儿子跟父亲说:“这个人不肯让路,我就跟他对着,看谁让谁。”父亲怒气冲冲地说:“你先拿酒菜回去,让我跟他对着,看谁让谁。”


一步不让就是胜吗?儿子不让,客人等不到饭吃,是一输;父亲不让,客人没有 主人招呼,是二输;父子皆不让,失去教导儿子谦让的良机,是三输。一步不让,全盘皆输。


有个小男孩养了只乌龟,他又敲又拍又摔,乌龟仍不探出头来。他的父亲看到连忙阻止,把乌龟放到温暖的火炉上,不一会儿乌龟便渐渐把头、脚伸出壳外。


父亲对男孩说:“若要别人顺从你,不可以攻击、冷酷,若用关怀、温暖,对方便容易接受。”


所谓“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当你期待别人有所改变,语气请柔软一点,态度请谦让一点,并适时地抛出关怀,成功的胜算自然会提高许多。


爱护与折腾

观念不仅约束着一个人,同样也可以约束一个国家、一个社会。


不少人奇怪,德国人制造出的机械怎么会那么结实耐用?德国加入了欧共体后,大家才猛然发现,原来是在观念上德国人与别国根本不同。


有一个真实的例子。欧共体成员在一起研制大型客机。试飞阶段,一些国家的工作人员照例将“精心保养”、 “小心爱护”的字样贴在机舱的醒目位置上,以提醒前来试坐的顾客们处处小心。这几乎是全世界的生产商们所惯用的“提示”。


而德国人却按照自己的观念,请前来试坐的每一位顾客对机舱内的所有设施尽可能地折腾,比如厕所的门,你尽量硬拉硬拽,甚至摔打;对你的座位,你尽可能地摇晃,甚至拆卸;凡是开关、按钮、能转动的地方,希望你用最大的力气去扭动;抽水马桶、餐具、顶灯开关……你都可以以破坏式的方式使用,从而达到最高的使用极限。结果,凡是易损、易坏的部位都暴露了出来,最终得以加固完善。


德国人的产品之所以经久耐用,原来在于他们在产品试验时的与众不同。改变我们的观念,有些事,便会在一夜之间被彻底改变。


田鼠的悲剧
在我家乡一带的稻田上,有一种田鼠,平日在田间觅食。这种田鼠有种很奇特的习性,它们为了冬天“储粮”,在晚稻时节特别活跃。这种田鼠寿命并不长,大约就是那么一二年。除了老死的,大多会被山间飞来的猫头鹰吃掉。这种田鼠有一种天性,就是在田间稻谷半熟时,开始偷大量的禾穗藏进洞里。在一 二年时间里,它们大概要挖二十多个洞穴。


那年农历十月间,我回到乡下,帮助家里收割晚稻。到了田间,发现晚稻好几处被老鼠“剪”掉了很多禾穗,父亲又惋惜又愤恨。接着,我在田间发现了四五十个田鼠洞。父亲说,这些都是田鼠挖的,洞穴里肯定藏着很多禾穗。我用锄头将洞穴挖开,果然发现洞里面藏着很多禾穗,有些禾穗上的谷粒显然一颗都没有动过。


我连续挖了十多个洞穴,都是如此。父亲解释说:“这些都是田鼠的‘储粮’!”


田鼠之所以疯狂地毁坏庄稼进行“储粮”,是因为它们有一种“贪”的天性。尽管终其一生,田鼠根本吃不完那些谷物,但它仍“剪”掉了很多禾穗,这正是它们最遭农人憎恨之处。


我听了,不由得感慨万千。有些贪官拼命搜刮来的钱财,一生甚至几世也用不完。到东窗事发,回首已是百年身时,后悔已迟。他们那种深入到骨的“贪”性,不正与这些田鼠很相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