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微素材 >> 情感驿站 >> 情感哲理 >> 素材正文

不是想要幸福才去喜欢一个人

作者:lei    素材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8/19

点击上面蓝色字即可免费订阅!

        您的公众号名称 (微信号:设置您的微信号)  

看日剧《最完美的离婚》,女主结夏面对男三淳之介的求婚,她说:“抱歉,不行,不是你。你是个好人,虽说如此,但我不是为了想要幸福才去喜欢一个人的。”听后,一下子懵圈了,不是想要幸福才去喜欢一个人,那喜欢一个人的时候,是为了什么呢?也许,喜欢从来都是没来由的吧。恰好的时间,恰好的地点,你们恰好相遇了,没来由的被对方吸引,想要接近彼此。爱情,就那么自然而然发生了。


结婚需要理由,喜欢还真没有那么多为什么。在某个合适的时间地点,两个人相遇,互相看对方顺眼,想要进一步接近对方,想要更了解你,爱情从这里开始萌芽起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1. 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

看着剧中的二对小夫妻,还有她们各自父母的相处模式,就知道人的择偶受原生家庭影响有多大。男主角有洁癖、小心眼,女主角大大咧咧,胸怀阔大。而男主的父母亲相处模式和他们如出一辙,他的父亲也是有洁癖,母亲的性格和他娶的老婆一模一样,不拘小节,随性自在。他的母亲听说儿子儿媳离了婚,背着老公儿子拿离婚申请书让儿媳看,并笑说:“一直想递交申请书,可一直就这么拖着。” 不记得看哪本书上说的,“即使最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会有200次离婚的念头和50次想掐死对方的想法,这都是正常的。”


原生家庭对我们在交友、择偶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互相吸引的特质、选择条件、沟通互动模式。这个影响是不知不觉的,当事人往往毫无察觉。我们从父母身上发展出恋人的原型,这个原型就像一个模子,我们拿着这个模子去套,如果套中了,就以为是天生缘分。就象剧中的男女主人公因为一场地震而相遇,一个晚上连着聊天四小时,自然而然发生关系,直到最后结为夫妻。因为太快开始,所以双方磨合只能在婚姻中进行,男主觉得一直和女主对不上板,二个人有太多不合拍的地方,一个洁癖,一个随性,一个严谨,一个散漫,一个爱读书,一个只看家务收纳,一个喜欢下厨,一个爱睡懒觉。


男主觉得和女主找不到什么共同点,没什么共同语言,想要离婚。孰不知他和女主的相处模式,是他从小就经历并看到过的,样版就是他的父母。他变成了自己父亲的模样,他找的老婆也是潜移默化以自己母亲的原型去找的,只是他自己不知道而已。过去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你以为你的爱情独一无二,你和她是天生缘分,却不知道,对方之所以打动你,可能常常是他/她与自己父母相似的地方。


婚姻中真正的成长,也许就是能意识到自己的恋爱模式是什么样子,什么样的人对自己有致命吸引力,自己又喜欢什么样的恋人,自己的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是如何相处。搞明白这些,会比较容易学习做一个好的恋人,也能帮助自己找到另一个好的恋人,俩好并一好。如果双方都能意识到这一点,那这二个人就有机会一起进步,共同成长。能够慢慢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潜意识影响,能够理解和包容别人的不同,真正去欣赏对方好的部分,减少生活中的矛盾和分歧。


2. 思维方式和三观是关键

看到男女主角性格上的差异,不禁让我想起一个老话题,选择另一半是找性格相近还是性格互补的呢?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相似性原则、社会交换原则、依恋理论。相似性会导致人际间的吸引,彼此会更易接纳和喜欢对方,社会交换原则揭示了双方在人格特质上的互补,在需求上的互补。就好比相似性使二个人产生好感,互补性拉近了彼此距离,向更深入的关系发展。最终,我们打小形成的依恋类型决定了我们与恋人之间相处的模式是什么样的。如果我们爱自己的父母,就倾向于选择和父母相近的恋人,如果不喜欢自己的父母,就想找一个和他/她们性格完全相反的恋人。这一切的一切,直接或间接塑造了我们自己的人生。


在我看来,不管是相似或是互补,其实都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彼此在思维方式上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最终决定二个人能不能和谐走下去,是双方心智模式上的冲突是大还是小,是彼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是双方价值观的差别。这才是底层的东西,不是说仅仅一句性格不合就交代了所有问题,没有那么简单的。

回到最初我所说的困惑,女主说不是想要幸福才去喜欢一个人的。幸福是一个太抽象的名词。幸福之于每个人,对其都会有不同解读。思考到这里,我好象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是啊,我们被一个人吸引,想要接近对方,了解对方的时候,心里哪有把幸福挂在嘴边心上。想的念的不都是小鹿乱撞的甜蜜,好象有无数只蝴蝶在飞的感觉,哪管这爱情是会让人痛苦还是幸福,还不是一猛子扎下去,久久不愿上岸么?


 


上一篇:
  • 上一篇素材:
  • 下一篇:
  • 下一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