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微素材 >> 历史文化 >> 文化杂谈 >> 素材正文

历史,为什么会选择“文化产业”?

作者:lei    素材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2/11

点击上面蓝色字即可免费订阅!

您的公众号名称 (微信号:设置您的微信号)



 一、地产之后,“文产”接盘?


  很多人说,未来的投资热点,一定是应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与重构的传统产业领域,我非常认同这一观点,并且认为,在众多领域中,以创新与创意为核心,兼具实用与鉴赏功能,具有塑造时代风格、展现时代风貌的文化产业领域,会是率先被“互联网化”和“金融化”的产业领域。


  2014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与此同时,文化部、央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不仅比四年前的“《意见》”,更落地、更具体、措施更详细,最为关键的是,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确立为“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


  参照十年前,国家对房地产产业的频繁政策引导,就可以清晰地看出历史的相似性。文化产业已经没有悬念的成为了地产之后“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继任者。历史,为什么会选择“文化产业”?


  1、首先,是“内需”。


  中国是举世无双的文化大国,拥有丰富而庞大的文化艺术资产,以及强大的现当代的文化艺术创作力,积淀与积攒了至为可观的产业力量。


  一方面,这些文化艺术资产需要“盘活”,需要一个出口转化为生产力与利润,释放出它所积淀的力量。

  

  另一方面,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成为关键因素,而这一因素正孕育在以创意力和创新力为支撑的文化产业中。


  同时,事实证明高成长性的新兴经济,往往聚集在轻资产、高附加值的产业领域,文化产业正好符合这一特点。


  2、其次,是“外需”。


  中国经过高速的经济发展,财富暴涨的同时,国民文化素养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在国际上声誉上,中国需要与经济总量相匹配的文化形象和声音,需要有力的“国家形象”。


  从不久前,习主席欧洲之行的众多言论,就可以看出高层对中国“文化输出”的殷切期望与迫切期待。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未来中国的“国家战略”。


  二、文化“补课”之路


  为什么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会变“收藏”为“投机”?——这是很多传统文化人和艺术家们所不能理解的。在我看来,这是历史必然。



  首先是文化层面,明朝以后(严格来说宋以后),传统的汉文化逐渐没落甚至消亡了,再加上文革十年,两次历史性的文化断层,让当今中国人很难再续上传统文化的魂。


  其次是经济层面,中国新富人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突然暴富,财富的增长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数字的变化,而艺术品投资既有财富投资的收益,又有精神审美的享受,还是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无疑是一项受欢迎的选择。


  但他们很多人是没有经过文化普及和基础艺术熏陶的,所以在艺术品的鉴赏层面就出现了“真空”。


  这,无疑是一种中国文化之殇。


  中国目前正在为断层的文化传统补课,这个过程至少需要几十甚至上百年时间。这个补课过程,西方是没有的。


  所以,目前的中国文化艺术产业正在经过一个“特殊阶段”。这个阶段最大特点是,从“鉴赏”下降到“投资”,从“投资”再下降到“投机”。


  以投机收益的方式,降低文化艺术的门槛,让国人先接触到文化艺术,从而进行最基础的文化启蒙与普及。


  在带动产业发展的同时,提升国民的整体文化素养,这不仅是金融人,也是广大文化人和艺术家们应该做的事情。



上一篇:
  • 上一篇素材:
  • 下一篇:
  • 下一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