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微素材 >> 历史文化 >> 历史记录 >> 素材正文

古代读书人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作者:lei    素材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8/3

 


提示点击上方"您的公众号名称"免费订阅本微信推广平台

 

(清朝科举最大的考场戊子科1888年)

高考放榜,看着一波波的通知书,报道出的一个个高考状元,就让我想起了古代的科举制度。跟现代高考一样,就是为了让有识之士出仕,让他们的才识得到充分的利用,于是科举制度才产生。


参加科举,是一个读书人的愿望;而考中科举,是每个考生的心愿;然而,读书人的终极愿望,不仅仅是考中状元,而是连中三元。很多人可能会以为古人读书就是为了报效朝廷,能为朝廷出一份力,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领导,很多贫苦的百姓只能通过走上仕途来改变自己家庭的现状,并不是为了一心想要报效朝廷。而摆脱现状就是要状元及第,连中三元就是为了百世留名。



(科举中作弊在内衣上手抄内容)


这里就出现了连中三元,到底连中三元是什么,它是何时出现的,为什么会成为读书人的终极目标。


所谓的三,就是乡试,会试,殿试,三个等级的划分,其实是跟国家的区域等级制度有关,中央下有各区,然后才是县,乡。科举制度在制定时,考生只需在各项考试中都不被淘汰,成绩最优异的为状元就可以了。可是在武则天时期,就有了殿试这种说法,考生必须先参加了乡试,获得了资格后,才能参加会试,然后才是会试中的成绩优异者才能参加殿试,由皇上在殿试中选出状元,虽然当时这样的制度未形成一定的模式,可是已经流传下来,而三元就是指在乡、会、殿试中,都取得状元的称号。


而史上第一个连中三元的人就是唐代的崔元翰,因为他学识渊博,为人刚正不阿,敢于直言。在连中三元后,一直步步高升可是由于生性刚烈,不为世所容,因此在任命为知制诰不到两年就被贬。虽然是当上官的日子没有很长,可是连中三元的事迹还是为人们熟记,特别是读书之人,更是将他当做自己的目标。读书之人之所以想参加科举,连中三元,当然也是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气有关。在古代,要想得到重视,就必须要踏入仕途,而踏入仕途的方法就是考科举,只有考到了科举,就表明自己的前途一片光明。科举虽难,可是只要考到了,就可以平步青云,对于那些出身贫寒,没有支撑的寒门子弟来说,科举制度就是希望。很多人寒窗苦读数年甚至是几十年,就是为了参加科举时能够取得功名。


想想连中三元,必须要求个人的学识渊博,能够博古通今,还要对政治有抱负,能为朝廷效力。而在古代,学习知识只能通过先生的传授还有自己看书之后的个人领悟,完全就是自学的模式,常常因为一个问题就停滞不前,因为没有人可以解答,便无法进行下一步。因此在古代这么艰辛的学习条件下,要想学到知识,都是一件难事,以为贫苦的家庭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去买书,所以,能够不闻不问的学习的,都是有条件的人。而且科举考试要求极其高,就算是学到了知识,在考场上发挥不好,也是无补于事,因此想要在这样的条件下连中三元,真的是很难。但是由于制度的影响,参加科举就是他们唯一的希望,只有参加科举这条路能让他们摆脱现状。于是有的人终日就在家读书,为的就是考取功名,有的人多次名落孙山,还是坚持不懈。支撑着他们日复一日的学习的,便是那连中三元带来的荣耀和摆脱生活困境的希望。



试想一下,让你考全校第一,估计还是可以努力;靠全省第一,很勉强;全国第一,那就是想都不敢想。可是连中三元就是让你考了全校第一,再考全省第一,然后在皇帝心目中还是第一,这是有多大的难度。所以有很多人都是终其一辈子,也没有达成愿望,只能将它埋在心里。


当然,连中三元所带来的荣誉也是巨大的,不仅会被世人敬仰,连仕途,也变得通畅起来。这里我们可以在很多古装剧中看到这样的场景,有一个寒门子弟,考中状元后,所有的人都来巴结他了,连之前对他不理不睬的势利小人也开始巴结他,这确实是真实写照。

在古代,成为状元就等于当上了一官半职,而连中三元,便是深受皇上的喜爱,当然仕途也不会很差。所以很多人穷其一生,就是为了达到这个心愿,这就是古代读书人的终极目标。

 

 

 

 

 


下一篇:
  • 下一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