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微素材 >> 历史文化 >> 古文国学 >> 素材正文

在古代,有什么驱蚊方法?

作者:lei    素材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7/1

 



提示点击上方"您的公众号名称"免费订阅本微信推广平台

 

每至夏天,蚊子一直骚扰着人类,没有蚊香和电灭蚊器,古人是如何逃避蚊子叮咬的呢?



宋百花图蚊


两千多年前,《庄子·天运篇》说:「蚊虻噆肤,则通昔(夕)不寐矣。」宋代欧阳修在《憎蚊》一诗中说蚊子:「虽微无奈众,惟小难防毒。」


为了防止蚊子的祸害,最简单的办法,古人通常会在家里养一些防蚊虫的植物,常见的驱蚊植物有驱蚊草、食虫草、藿香、紫罗兰、薰衣草、凤仙花、七里香、夜来香等,这些花草不仅能驱蚊,而且还可以净化空气。


宋代大诗人陆游有关于蚊子的诗句:「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块。」诗句中描述了用扇子驱赶蚊子而不能,进而用艾草熏蚊子的方法。


用艾草燃烧驱蚊在民间很常用,其实这和我们今天使用蚊香驱蚊是一个道理的,都是利用蚊子在一定气味下不能生存的原理。


端午节人们除在门口插上艾草外,还常浸泡雄黄酒涂在身上。这样做可能使空气清新一些,其次还有防止蚊子叮咬的作用。



宋百花图蛙


挂香囊是中国古人的习惯之一,许多香囊中的药材也被认为是有驱蚊虫功效的,比如霍香、薄荷、紫苏、菖蒲、香茅、八角茴香等,这相当于把「蚊不叮」戴在了身上。香囊香包,醒脑明目,让人倍感舒适,还能驱除蚊蝇。夏秋季节,蚊子肆虐,人们逐渐发明了蚊帐和蚊香。



焚香闺思立轴陈洪绶


帐幔最早名称是「帱」。春秋时期,齐桓公(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的「翠纱之帱」使饥蚊营营不得入内。


这个记载在《春秋》、《国语》等先秦史料中皆不见,仅保存于南朝梁元帝萧绎撰写的《金楼子·立言篇九》中。帱,还有一个写法,就是《诗经·召南·小星》「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句中的「裯」字。《毛传》释为单被,《郑笺》释为床帐。


今天我们通用的蚊帐之「帐」字,要晚到秦汉才因与「帱帐」连用而同床帐结缘。东汉刘熙《释名》说:「帐,张也,施于床上也。」此后,出现了「蚊幮」、「蚊幌」、「蚊帱」、「蚊帐」等各种称呼。


清代诗人袁枚有诗曰「白鸟(即蚊子)秋何急,营营若有寻。贪官回首日,刺客暮年心。附煖还依帐,愁寒更苦吟。怜他小虫豸,也有去来今。」虽然诗句是以蚊讽人,但写出了用蚊帐来躲蚊子的方法。蚊帐依然是现在很多人的驱蚊首选,既环保,效果也尤为佳。


看来古人还是蛮聪明的,起码比现在人们驱蚊方式多啊~

 

 

 

 


上一篇:
  • 上一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