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微素材 >> 历史文化 >> 读书心得 >> 素材正文

读《中庸》——何为“中庸”

作者:admin    素材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9/2

点击上面的蓝色字 即可免费订阅!

微信名 (微信号:请填写您的微信号)

《中庸》“中庸篇”,即从古本《中庸》第二章至第二十章的前半段,我们先要讨论一下“中庸”的含义。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的含义,《说文》言:“中,内也;从口、|,上下通。”郑玄在注解“中庸”时把“中”理解为“中和”之义,二程则认为“不偏之谓中”。这里我比较赞成今人梁涛的看法,“口、|”应指礼器一类。他说古时每逢大事,君王必要祭天,执“中”以“通上下”,表示“君命神授”、“受命于天”。所以“中”原义是指沟通天人的礼仪、礼器之类,而且还从古籍文献中找到了“中”为“礼”义的证据,如《礼记·仲尼燕居》:“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也?’子曰:‘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荀子·儒效》:“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谓中?曰:礼义是也。”《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显然,这个“教之中”的“中”即是指礼。君王祭天,民众必自四方而至,久而久之,引申出中心的“中”,象征君位所在,所谓“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荀子·大略》)。又引申出“正”义。《书·大禹谟》:“允执厥中。”《论语·尧曰》:“允执其中。”“中”皆表示“正”。二程说“不偏之谓中”,有一定的道理,但“偏”与“不偏”需要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即是礼,如果看不到这一点,难免有失片面。

前人释“庸”,大部分有两义,一则本《说文》:“用也”;二则宗《尔雅》:“常也”。其实这两义在我看来,都可以讲的通,即“日用常行”,这个儒家常用的词完美的概括了“用”与“常”两个含义,那么“中庸”的含义即是礼的日用常行。这里包含两个意思,一则要求我们对于礼要践行,二则要求我们在平常的行为中也能体现礼。这两个要求其实就已经很不简单了,它告诉我们,首先礼不是摆设,不是喊喊口号就可以的,礼要贯彻到我们的行动中;其次,礼不是高高在上的,相反,礼就在我们最平凡的行为中,言谈举止,嬉笑怒骂都是礼的体现。


上一篇:
  • 上一篇素材:
  • 下一篇:
  • 下一篇素材: